皇后娘娘早上好_分卷阅读_72(2 / 4)
但好在国内还有一部分黎氏的死忠,虽然无力将他们从岛上营救出去出去,但送上一些物资还是可以的。所以郑参谋上岛时,除了前任国主抑郁而终之外,其他人都还好好的活着,只不过模样有些凄惨狼狈。
但这就是郑参谋想要的。
但他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现在岛上,表明自己大起来使的身份,又说可以将他们都营救出去,黎氏族人的激动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最后,随着王大人和郑参谋的奏折一起送到京城的,还有前任国王的长子黎泰存在郑参谋的引导下写下的求救血书,请求大秦朝廷出兵替他复国。
安南国的使团是最后一个传来消息的,导致朝中一度以为他们是否遇上了什么意外,打算再派人前往。
但这两封奏折和一封血书送到,朝臣们也就顾不上追究他们为何那么长时间才传回消息了。兹事体大,内阁几位大人立刻搁下手中的事,一起前往知政殿向李定宸禀报了此事,同时商讨该如何处置。
李定宸看完全部内容,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是:这赵浩可真是个人才!
虽然不管是谁的折子里,都没有写过为什么黎泰存会想要向大秦求助,从常理上来说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但是李定宸可以肯定,这其中,赵参谋必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毕竟黎氏在国中仍旧有支持者,就算黎泰存不懂,也会有人教导他: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绝不会愿意让他国的军队进驻自己的领土,哪怕那是宗主国。
而黎泰存不开这个口,就算李定宸再有心,也不好主动出兵。
有了这封血书,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顺。
而不但能够领会自己的意图,还能够想办法为朝廷出兵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将之安排得如此巧妙顺当的人才,自然令李定宸大加赞赏。
既然理由已经有人送上门来,李定宸自然不客气。看完之后,只略一沉吟,便拍案道,“那阮氏着实可恶,乃是乱臣贼子之辈,岂可窃据王位!既然黎氏的世子写下血书,我大秦作为宗主国,自然义不容辞,当发仁义之师前往安南,助其复国!”
三位阁臣在朝的时间都不短了,可以说是看着李定宸长大的,听到这话,半点都不意外。
世宗皇帝的盔甲还在这知政殿的墙上挂着呢,一进门便能瞧见。
皇帝的尚武之心,多年前就已经显露端倪,能够压制住那么多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如今大好的机会送上门来,他会做出什么选择,也在预料之内。
但他们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劝说一番:这打仗毕竟不是儿戏。虽然安南是个小国,估计几千兵马就可以解决。但那边地理位置特殊,瘴疠遍布,大秦的士兵很难适应也是事实。而且山长水远,消耗的钱粮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然,最后这个问题,他们只是随口提了一下,因为军队到了安南国境内,一应补给肯定就要由黎氏负责了。所以最令人担忧的,还是瘴疠对士兵们的影响。万一损失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然而旋即,想要推动这场战争、为自己搏一场泼天功劳的赵浩参谋又从安南国送回来了两封奏折,让朝中诸公下定了决心。
第一封奏折,言说阮氏似乎与两广那些藏在山中,不肯顺服的山民土人颇有勾连,正是因为有阮氏在后面支持,他们才能够应付得住朝廷军队的围剿和追捕,成为两广一大祸患。
可见阮氏不臣之心早已有之,而且已经开始对大秦动手了。如今看来随时癣疥之患,安知异日不会直指腹心?
第二封奏折,却是黎氏那边有人献上当地人用来对付瘴疠的药方,可以极大地缓解瘴疠造成的症状,至少绝对不会死人。
这两本折子一上,先是让朝廷感觉到威胁,然后又吃下一颗定心丸,出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天泰十四年五月,朝廷下旨,从京城调遣二千京军,又从两广各抽调一千人组成远征军,进入安南境内,助黎氏复国,扶持黎泰存为新的安南国主。
一并被派去的,还有参谋部这两年培养出来的所有年轻参谋。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到底还是要差一些,出去历练一番也好。
这一仗,真正算起来,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更长些。
从大军进入安南境内,至攻破安南国首都,生擒伪王阮氏,不过十几天功夫而已。捷报传至京城,这份神速令朝野都为之震惊,也终于让很多人都意识到,如今的大秦,已经不是往日的大秦了。
他已经从低谷之中恢复过来,正在恢复世宗乃至太祖太宗年间盛世皇朝的景象!
而他们所有人,会是这段盛世的见证者和缔造者。
作者有话要说: 王霄虽然走了,但是其实朝中跟他一样保守的人还是很多的。 ↑返回顶部↑
但这就是郑参谋想要的。
但他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现在岛上,表明自己大起来使的身份,又说可以将他们都营救出去,黎氏族人的激动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最后,随着王大人和郑参谋的奏折一起送到京城的,还有前任国王的长子黎泰存在郑参谋的引导下写下的求救血书,请求大秦朝廷出兵替他复国。
安南国的使团是最后一个传来消息的,导致朝中一度以为他们是否遇上了什么意外,打算再派人前往。
但这两封奏折和一封血书送到,朝臣们也就顾不上追究他们为何那么长时间才传回消息了。兹事体大,内阁几位大人立刻搁下手中的事,一起前往知政殿向李定宸禀报了此事,同时商讨该如何处置。
李定宸看完全部内容,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是:这赵浩可真是个人才!
虽然不管是谁的折子里,都没有写过为什么黎泰存会想要向大秦求助,从常理上来说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但是李定宸可以肯定,这其中,赵参谋必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毕竟黎氏在国中仍旧有支持者,就算黎泰存不懂,也会有人教导他: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绝不会愿意让他国的军队进驻自己的领土,哪怕那是宗主国。
而黎泰存不开这个口,就算李定宸再有心,也不好主动出兵。
有了这封血书,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顺。
而不但能够领会自己的意图,还能够想办法为朝廷出兵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将之安排得如此巧妙顺当的人才,自然令李定宸大加赞赏。
既然理由已经有人送上门来,李定宸自然不客气。看完之后,只略一沉吟,便拍案道,“那阮氏着实可恶,乃是乱臣贼子之辈,岂可窃据王位!既然黎氏的世子写下血书,我大秦作为宗主国,自然义不容辞,当发仁义之师前往安南,助其复国!”
三位阁臣在朝的时间都不短了,可以说是看着李定宸长大的,听到这话,半点都不意外。
世宗皇帝的盔甲还在这知政殿的墙上挂着呢,一进门便能瞧见。
皇帝的尚武之心,多年前就已经显露端倪,能够压制住那么多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如今大好的机会送上门来,他会做出什么选择,也在预料之内。
但他们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劝说一番:这打仗毕竟不是儿戏。虽然安南是个小国,估计几千兵马就可以解决。但那边地理位置特殊,瘴疠遍布,大秦的士兵很难适应也是事实。而且山长水远,消耗的钱粮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然,最后这个问题,他们只是随口提了一下,因为军队到了安南国境内,一应补给肯定就要由黎氏负责了。所以最令人担忧的,还是瘴疠对士兵们的影响。万一损失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然而旋即,想要推动这场战争、为自己搏一场泼天功劳的赵浩参谋又从安南国送回来了两封奏折,让朝中诸公下定了决心。
第一封奏折,言说阮氏似乎与两广那些藏在山中,不肯顺服的山民土人颇有勾连,正是因为有阮氏在后面支持,他们才能够应付得住朝廷军队的围剿和追捕,成为两广一大祸患。
可见阮氏不臣之心早已有之,而且已经开始对大秦动手了。如今看来随时癣疥之患,安知异日不会直指腹心?
第二封奏折,却是黎氏那边有人献上当地人用来对付瘴疠的药方,可以极大地缓解瘴疠造成的症状,至少绝对不会死人。
这两本折子一上,先是让朝廷感觉到威胁,然后又吃下一颗定心丸,出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天泰十四年五月,朝廷下旨,从京城调遣二千京军,又从两广各抽调一千人组成远征军,进入安南境内,助黎氏复国,扶持黎泰存为新的安南国主。
一并被派去的,还有参谋部这两年培养出来的所有年轻参谋。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到底还是要差一些,出去历练一番也好。
这一仗,真正算起来,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更长些。
从大军进入安南境内,至攻破安南国首都,生擒伪王阮氏,不过十几天功夫而已。捷报传至京城,这份神速令朝野都为之震惊,也终于让很多人都意识到,如今的大秦,已经不是往日的大秦了。
他已经从低谷之中恢复过来,正在恢复世宗乃至太祖太宗年间盛世皇朝的景象!
而他们所有人,会是这段盛世的见证者和缔造者。
作者有话要说: 王霄虽然走了,但是其实朝中跟他一样保守的人还是很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