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下面没有了_分卷阅读_80(1 / 2)
年长些的几位皇子陆陆续续都出宫建府了,也封了爵位。大皇子就封了庆王。庆王爷的庶长子和十四皇子的年纪差不多大,因皇孙和皇子们是一同启蒙的,那庶长子和十四皇子每日都在一起读书。某一日,十四皇子把连环画带去了书房,被庆王的庶长子瞧见了,他心痒难耐下就把书拿来翻看,正在看《寻粮记》的开篇神仙大会时,有侍奉的太监笑着奉承了一句,这样的好故事该让天下人知道。
那庶长子心里一动,就把《寻粮记》揣兜里带回王府了,然后上交给了庆王。
庆王一看,这是一个拍自己亲爹马屁的好机会啊!
也是《寻粮记》的内容设计得好,虽说后文讲的都是沈怡如何通过九九八十一难弄到玉米种子的事,但开篇的神仙大会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这个故事传播出去,先扬的必然是显武帝的名。
就这样,庆王府把《寻粮记》推广开来了。
此时的印刷技术还不是特别先进,连环画上多图案,印刻图案时比较费时费力。因此,推广时的方式并不是连环画,而是说书。说书人在酒楼、茶摊一坐,整个故事婉转道来,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老百姓的娱乐生活越匮乏,《寻粮记》的出现就越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当说书人在露天的茶摊子说书时,他的身边立刻能围满了听书的人。有钱的就花几个大钱买壶茶坐着听,没钱的就自己搬了小板凳过来坐一边听,还有人站着听的。因为站着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挤不到前面去,只能去爬树了。
《寻粮记》火速地蔓延开了。
与此同时,万金商行也传来了消息,他们果真又找到了一种从番外传来的可以吃的食物。若沈怡能见到实物,他必然能说出这东西的名字,它就是西红柿。不过,此时的人不把它叫做西红柿,而把它叫做如意果。如意果并不是刚传到本国的,事实上,一些富贵的人家里早已经有如意果的盆栽了。
西红柿长得又圆又红。人们没把它当食物,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观赏植物。
大家理所当然地开发出了如意果的观赏用途。因为成熟的西红柿看上去非常喜庆,能讨贵人的欢心,它就成了一种昂贵的盆栽,从来没有人试图吃过它。因为它的颜色太艳了,甚至还有人下意识觉得它有毒。当万金商行的伙计在通商港口看到有人卖西红柿盆栽时,他们真没觉得这东西能吃。但是有一个伙计不死心,他们守在通商口就是为了找新粮种,万一这东西能吃呢?那么他不就立功了吗?
于是,这伙计就想办法贿赂官府弄了个死刑犯出来试吃。
这死刑犯是激情杀人,杀了人自然罪无可赦,但他杀人后就后悔了,怕自己死了以后,家中的孤儿寡母无人照顾。伙计便对他说,只要他试吃一样东西,不论结果怎么样,都给他家里五十两银子。
死刑犯本来就是要死的,若是被毒死了,还能留个全尸。对于此时的人来说,能留全尸当然比问斩要好了。更何况,他家里人还能得到银子!于是,他就过上了每天吃西红柿的生活。生的也吃过,整个儿丢进水里煮熟的也吃过,切成片放在油锅里煎熟的也吃过,混着其他各种菜炒熟的也吃过……
吃了一段时间后,死刑犯绝望地说:“老爷,求求您让我生吃吧!混着茄子煮烂的太难吃了啊!”
没有被毒死,但很可能要被难吃死了。
总之,既然死刑犯一直没有被毒死,那么大家就确定如意果这东西是可以吃的了。而且,这里头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说的。死刑犯的嘴巴很臭,牙龈一直出血,舌头上还有疮口,吃了一段时间的如意果后,牙龈出血的症状竟然没了,疮口也收敛了、眼看着就要痊愈了,嘴臭的情况更是得到了改善。
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意果不仅能吃,还能治病啊!
伙计连忙收购了市面上的盆栽,连着《如意果黑暗料理大全》一起送到了京城里去。
当边静玉待在沈家备战会试时,他舅舅这边刚刚收到如意果。鲁舅舅找了大夫和厨子一起研究如意果,应该很快就能研究出一些成果来了。不过,如意果这东西毕竟不像玉米那样是能够填肚子的,就算它真的能吃,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也不大,算不上是什么大功劳,好在如意果还能够治病啊。
沈德源在教导边静玉与姚和风时很用心。因为怕他们二人压力太大了,等到沈德源休沐时,他就想要带他们出门走走。能从整场会试中撑下来的,不仅需要有好脑子,还需要有个好身体,所以适当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他和苏氏一合计,索性就带着全家人一起去了城外的寺庙。寺庙多建在山上,爬山有利于放松心情。而且边静玉与姚和风还能顺便去寺里拜个神上个香,好寻个吉利、图个安心。
在一般情况下,像沈家这样的官宦之家都喜欢去皇家寺庙。但因为沈怡曾经拜过空山寺的武僧为师,他们一家就去了空山寺。空山寺对于随喜没什么要求,穷苦人往功德箱里放一个铜板,这也是随喜了。因此,老百姓们都更喜欢去空山寺。如此一来,在爬山的众人中,沈家人就显得比较特别了。
其他人都穿着粗布衣裳,脸上带着沧桑。而沈家人却都是白白净净的。
好在苏氏提前做了些准备,他们穿上身的衣服虽然比一般人精致,但料子也只是棉布而已,并非是平时常穿的锦缎。大家便以为他们一家人是乡下有些积蓄的土财主,并不知道这是朝廷的一部尚书并他的家眷,这里头还有近来名声大噪的新诚伯,有侯府的公子,有知州的公子(姚县令升官了)。
有中年妇女羡慕地看着沈思、沈怡、边静玉与姚和风四人,见苏氏态度和善,便道:“您是个有福气的,生了四个儿子,腰杆儿怎么都是直的!”又看着虞氏说:“儿子们个个成器,儿媳妇也孝顺呢!”
苏氏笑得合不拢嘴,说:“借您吉言了。”
沈怡对着边静玉挤了挤眼,边静玉作为沈家“编外”的儿子,被闹得有些不好意思。
爬山爬到一半,就见到一块大石头。大家都习惯在这儿歇歇脚。
边静玉忙从随身的篮子里取出一块布,和沈怡一起撑着布在石头上铺了,才叫女眷坐下。其他的爬山的人不如他们讲究,都是直接用袖子在石头上拍两下就坐下的。大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在聊天。
石头上已经围了好些人,沈家人坐下时,他们正聊得热火朝天。 ↑返回顶部↑
那庶长子心里一动,就把《寻粮记》揣兜里带回王府了,然后上交给了庆王。
庆王一看,这是一个拍自己亲爹马屁的好机会啊!
也是《寻粮记》的内容设计得好,虽说后文讲的都是沈怡如何通过九九八十一难弄到玉米种子的事,但开篇的神仙大会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这个故事传播出去,先扬的必然是显武帝的名。
就这样,庆王府把《寻粮记》推广开来了。
此时的印刷技术还不是特别先进,连环画上多图案,印刻图案时比较费时费力。因此,推广时的方式并不是连环画,而是说书。说书人在酒楼、茶摊一坐,整个故事婉转道来,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老百姓的娱乐生活越匮乏,《寻粮记》的出现就越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当说书人在露天的茶摊子说书时,他的身边立刻能围满了听书的人。有钱的就花几个大钱买壶茶坐着听,没钱的就自己搬了小板凳过来坐一边听,还有人站着听的。因为站着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挤不到前面去,只能去爬树了。
《寻粮记》火速地蔓延开了。
与此同时,万金商行也传来了消息,他们果真又找到了一种从番外传来的可以吃的食物。若沈怡能见到实物,他必然能说出这东西的名字,它就是西红柿。不过,此时的人不把它叫做西红柿,而把它叫做如意果。如意果并不是刚传到本国的,事实上,一些富贵的人家里早已经有如意果的盆栽了。
西红柿长得又圆又红。人们没把它当食物,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观赏植物。
大家理所当然地开发出了如意果的观赏用途。因为成熟的西红柿看上去非常喜庆,能讨贵人的欢心,它就成了一种昂贵的盆栽,从来没有人试图吃过它。因为它的颜色太艳了,甚至还有人下意识觉得它有毒。当万金商行的伙计在通商港口看到有人卖西红柿盆栽时,他们真没觉得这东西能吃。但是有一个伙计不死心,他们守在通商口就是为了找新粮种,万一这东西能吃呢?那么他不就立功了吗?
于是,这伙计就想办法贿赂官府弄了个死刑犯出来试吃。
这死刑犯是激情杀人,杀了人自然罪无可赦,但他杀人后就后悔了,怕自己死了以后,家中的孤儿寡母无人照顾。伙计便对他说,只要他试吃一样东西,不论结果怎么样,都给他家里五十两银子。
死刑犯本来就是要死的,若是被毒死了,还能留个全尸。对于此时的人来说,能留全尸当然比问斩要好了。更何况,他家里人还能得到银子!于是,他就过上了每天吃西红柿的生活。生的也吃过,整个儿丢进水里煮熟的也吃过,切成片放在油锅里煎熟的也吃过,混着其他各种菜炒熟的也吃过……
吃了一段时间后,死刑犯绝望地说:“老爷,求求您让我生吃吧!混着茄子煮烂的太难吃了啊!”
没有被毒死,但很可能要被难吃死了。
总之,既然死刑犯一直没有被毒死,那么大家就确定如意果这东西是可以吃的了。而且,这里头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说的。死刑犯的嘴巴很臭,牙龈一直出血,舌头上还有疮口,吃了一段时间的如意果后,牙龈出血的症状竟然没了,疮口也收敛了、眼看着就要痊愈了,嘴臭的情况更是得到了改善。
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意果不仅能吃,还能治病啊!
伙计连忙收购了市面上的盆栽,连着《如意果黑暗料理大全》一起送到了京城里去。
当边静玉待在沈家备战会试时,他舅舅这边刚刚收到如意果。鲁舅舅找了大夫和厨子一起研究如意果,应该很快就能研究出一些成果来了。不过,如意果这东西毕竟不像玉米那样是能够填肚子的,就算它真的能吃,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也不大,算不上是什么大功劳,好在如意果还能够治病啊。
沈德源在教导边静玉与姚和风时很用心。因为怕他们二人压力太大了,等到沈德源休沐时,他就想要带他们出门走走。能从整场会试中撑下来的,不仅需要有好脑子,还需要有个好身体,所以适当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他和苏氏一合计,索性就带着全家人一起去了城外的寺庙。寺庙多建在山上,爬山有利于放松心情。而且边静玉与姚和风还能顺便去寺里拜个神上个香,好寻个吉利、图个安心。
在一般情况下,像沈家这样的官宦之家都喜欢去皇家寺庙。但因为沈怡曾经拜过空山寺的武僧为师,他们一家就去了空山寺。空山寺对于随喜没什么要求,穷苦人往功德箱里放一个铜板,这也是随喜了。因此,老百姓们都更喜欢去空山寺。如此一来,在爬山的众人中,沈家人就显得比较特别了。
其他人都穿着粗布衣裳,脸上带着沧桑。而沈家人却都是白白净净的。
好在苏氏提前做了些准备,他们穿上身的衣服虽然比一般人精致,但料子也只是棉布而已,并非是平时常穿的锦缎。大家便以为他们一家人是乡下有些积蓄的土财主,并不知道这是朝廷的一部尚书并他的家眷,这里头还有近来名声大噪的新诚伯,有侯府的公子,有知州的公子(姚县令升官了)。
有中年妇女羡慕地看着沈思、沈怡、边静玉与姚和风四人,见苏氏态度和善,便道:“您是个有福气的,生了四个儿子,腰杆儿怎么都是直的!”又看着虞氏说:“儿子们个个成器,儿媳妇也孝顺呢!”
苏氏笑得合不拢嘴,说:“借您吉言了。”
沈怡对着边静玉挤了挤眼,边静玉作为沈家“编外”的儿子,被闹得有些不好意思。
爬山爬到一半,就见到一块大石头。大家都习惯在这儿歇歇脚。
边静玉忙从随身的篮子里取出一块布,和沈怡一起撑着布在石头上铺了,才叫女眷坐下。其他的爬山的人不如他们讲究,都是直接用袖子在石头上拍两下就坐下的。大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在聊天。
石头上已经围了好些人,沈家人坐下时,他们正聊得热火朝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