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妻_分卷阅读_71(3 / 4)
陈彦从来不缺人说他厉害,也向来不喜欢别人溜须拍马,可是林若青不一样,林若青一开口,陈彦就觉得自己心里不知道舒坦成什么样了,脸上忍不住露出笑容来。
卡尔来这一趟,还是没有将莲娜给带走。他们以前的国家在西北方,大半都在沙漠里头,气候也比杭城恶劣不少。莲娜现在在杭城住习惯了,还真是不想回去了。卡尔也干脆就和莲娜在杭城成了婚,并且和她一起住了两个月。
当他晓得林若青这边的脂膏已经能够长期保存以后,立刻毫不犹豫地订购了一批货,并且要亲自运回到自己的国家里去。
布料生意被人占了没关系,这边不又有了新活路了?
卡尔信心十足,要说布料那还不算是独一份,边关也不仅仅是杭城的织布厂在扩大销路,可这脂膏目前在宋国内外可都是独一份的。
特别是他们国家恶劣的天气里,女子男子都能用上这东西。他在杭城住的这两个月里,也和莲娜一起用了脂膏。如果莲娜的肤质变好还能说是意外,那么卡尔这也明显觉得自己的脸比以前好了,那就不可能是意外了。
他跟着车队回去,连其他话都不用说,就让自己的同伴看看自己的脸,大家就能够知道这脂膏到底好用不好用了。卡尔觉得自己都能够预料到自己国家里那些女人们以后痴迷脂膏的模样了。
而对于林若青来说,她也乐于卡尔将脂膏带过去售卖,国外市场她是一定要开拓的,与其自己一头扎过去可能碰到脑袋,还不如让卡尔帮着试试水。
上半年里的杭城大概就是这些事情。
等到这年入了冬,各地的学堂终于陆陆续续都呈报了完工。杭城知府这边也收到了下面人呈交上来的教书先生名单,就等来年开春便能正式将学生收进来上学了。
到了这个时候,学生每年上学的学费也由官府定价发布了下去。学费半年交一次,一次一百五十文。
这与那些书院相比,可真是一个零头罢了。就算是世代种地的穷苦百姓家里,也没有说掏不出这一百五十文的。
一时之间百姓之间读欢欣雀跃,再听说这仅仅是杭城地界才有,外头可都是没有的,他们心里就更多了一些自豪感。而杭城和其他州府的交界处,不少人听说这个消息,能有亲戚的便想办法把孩子寄养到杭城的亲戚那边,这么便宜的书,不读还不吃亏了?
以往官商相交都要有避讳,外面百姓私下也要说这个。可就官府建设书院的事儿,百姓们说起其中的官和商,那满嘴除了赞言就是赞言。
知府是好的,陈林两个又可以算是一家人,也是好极了的。陈家商行一向诚实守信,林氏的织布厂和粉黛那些,也都是些美名,杭城这方水图可真是出些好人物。
年底,别的地方都在发愁如何将自己的政绩写得好看些交上去,杭城的知府却是满心松快。他什么都不愁,他只愁能写的地方太多恐怕到时候折子上不够写啊。
而年底一到,皇帝那边对杭城也格外关注。连带着对杭城格外关注的还有不少朝中重臣。
杭城若是发展好,那就意味着杭城的政策要扩大范围实施,这是不少行事古板的臣子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臣子对杭城的观望则是希望杭城发展好的。不说其他,杭城那边这两年几乎好上加好,让不少官员都看红了眼,就想从杭城那边取取经。
让女人出门做工似乎是不那么体面,可那也和他们没有关系不是,不少官员心里头算盘都打得精明,反正这都是底层百姓的事儿,他们的妻女又不会涉及其中。况且皇上现在对杭城期许大,今年都给了杭城多少次优待了,其他地方官心里痒的和什么似的了。
千等万等,杭城那边的折子咋大年夜的前两天到了京城里。皇帝在书房里看了那折子,当场大笑出声,将旁边侍候的宦官吓了一大跳。
皇帝捧着折子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口中喃喃道:“好,实在是好!”
杭城知府在信中仔细讲了这一年以来杭城的变化,特别是开放女子也能相对自由地出门做工后的结果,结果当然是好的,杭城与上一年相比,百姓的日子又好了一些。且杭城知府那边还呈上了他们对律法的增加和修减,并且附上了这一年以来这些律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说完这些,杭城知府又说了兴建官府学堂的事儿,给皇帝又是一大启发,顿时让皇帝摩拳擦掌,想要做出一番大改动来。
第95章
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道理皇帝清楚。他暂时还是得按捺下心中的激越, 而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和众位大臣说了这份奏折。
这一回朝中的意见就不再像上次一样一边倒了, 而是两方对立呈现五五开的局面。不少老臣干脆就没有发表意见, 因此反对声也就小了很多。
皇帝也没立刻就说要全国推开杭城的政策, 只提了一嘴若是有哪个州府想要效仿,可以上折子来说。不过皇帝还留了一手,这次只松了三个口,也就是只有三个城市能申请。
这不仅仅是将未来不好的可能性把控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更让不少原本犹豫的地方官一下都提起精神来,二话不说就赶紧呈了折子上去,唯恐自己动作慢了就被别人给抢先了去。
杭城这边一时风头无两, 杭城知府只恨自己走路不能飘着。
也因此, 等正月一过, 杭城知府便更加琢磨着要办出点大事来。他是从京城出来的,看似是被贬了 ,其实也就是个回到家乡养老。再过不了几年就该退下来回归田园了,他可没什么好怕的。即便是哪里做的不好, 那也和升迁没关系, 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而皇帝在京城里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林若青这边。如今局面大好,往后的改革似乎也是一条明路,这一切的根源还都在于林氏给他的启发,皇帝思前想后,觉得林氏不管是作为商人好还是作为一个开创者好, 都是正面典范。且现在多处试点的改革不就是希望女性也能成为像林氏一样的人吗? ↑返回顶部↑
卡尔来这一趟,还是没有将莲娜给带走。他们以前的国家在西北方,大半都在沙漠里头,气候也比杭城恶劣不少。莲娜现在在杭城住习惯了,还真是不想回去了。卡尔也干脆就和莲娜在杭城成了婚,并且和她一起住了两个月。
当他晓得林若青这边的脂膏已经能够长期保存以后,立刻毫不犹豫地订购了一批货,并且要亲自运回到自己的国家里去。
布料生意被人占了没关系,这边不又有了新活路了?
卡尔信心十足,要说布料那还不算是独一份,边关也不仅仅是杭城的织布厂在扩大销路,可这脂膏目前在宋国内外可都是独一份的。
特别是他们国家恶劣的天气里,女子男子都能用上这东西。他在杭城住的这两个月里,也和莲娜一起用了脂膏。如果莲娜的肤质变好还能说是意外,那么卡尔这也明显觉得自己的脸比以前好了,那就不可能是意外了。
他跟着车队回去,连其他话都不用说,就让自己的同伴看看自己的脸,大家就能够知道这脂膏到底好用不好用了。卡尔觉得自己都能够预料到自己国家里那些女人们以后痴迷脂膏的模样了。
而对于林若青来说,她也乐于卡尔将脂膏带过去售卖,国外市场她是一定要开拓的,与其自己一头扎过去可能碰到脑袋,还不如让卡尔帮着试试水。
上半年里的杭城大概就是这些事情。
等到这年入了冬,各地的学堂终于陆陆续续都呈报了完工。杭城知府这边也收到了下面人呈交上来的教书先生名单,就等来年开春便能正式将学生收进来上学了。
到了这个时候,学生每年上学的学费也由官府定价发布了下去。学费半年交一次,一次一百五十文。
这与那些书院相比,可真是一个零头罢了。就算是世代种地的穷苦百姓家里,也没有说掏不出这一百五十文的。
一时之间百姓之间读欢欣雀跃,再听说这仅仅是杭城地界才有,外头可都是没有的,他们心里就更多了一些自豪感。而杭城和其他州府的交界处,不少人听说这个消息,能有亲戚的便想办法把孩子寄养到杭城的亲戚那边,这么便宜的书,不读还不吃亏了?
以往官商相交都要有避讳,外面百姓私下也要说这个。可就官府建设书院的事儿,百姓们说起其中的官和商,那满嘴除了赞言就是赞言。
知府是好的,陈林两个又可以算是一家人,也是好极了的。陈家商行一向诚实守信,林氏的织布厂和粉黛那些,也都是些美名,杭城这方水图可真是出些好人物。
年底,别的地方都在发愁如何将自己的政绩写得好看些交上去,杭城的知府却是满心松快。他什么都不愁,他只愁能写的地方太多恐怕到时候折子上不够写啊。
而年底一到,皇帝那边对杭城也格外关注。连带着对杭城格外关注的还有不少朝中重臣。
杭城若是发展好,那就意味着杭城的政策要扩大范围实施,这是不少行事古板的臣子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臣子对杭城的观望则是希望杭城发展好的。不说其他,杭城那边这两年几乎好上加好,让不少官员都看红了眼,就想从杭城那边取取经。
让女人出门做工似乎是不那么体面,可那也和他们没有关系不是,不少官员心里头算盘都打得精明,反正这都是底层百姓的事儿,他们的妻女又不会涉及其中。况且皇上现在对杭城期许大,今年都给了杭城多少次优待了,其他地方官心里痒的和什么似的了。
千等万等,杭城那边的折子咋大年夜的前两天到了京城里。皇帝在书房里看了那折子,当场大笑出声,将旁边侍候的宦官吓了一大跳。
皇帝捧着折子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口中喃喃道:“好,实在是好!”
杭城知府在信中仔细讲了这一年以来杭城的变化,特别是开放女子也能相对自由地出门做工后的结果,结果当然是好的,杭城与上一年相比,百姓的日子又好了一些。且杭城知府那边还呈上了他们对律法的增加和修减,并且附上了这一年以来这些律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说完这些,杭城知府又说了兴建官府学堂的事儿,给皇帝又是一大启发,顿时让皇帝摩拳擦掌,想要做出一番大改动来。
第95章
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道理皇帝清楚。他暂时还是得按捺下心中的激越, 而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和众位大臣说了这份奏折。
这一回朝中的意见就不再像上次一样一边倒了, 而是两方对立呈现五五开的局面。不少老臣干脆就没有发表意见, 因此反对声也就小了很多。
皇帝也没立刻就说要全国推开杭城的政策, 只提了一嘴若是有哪个州府想要效仿,可以上折子来说。不过皇帝还留了一手,这次只松了三个口,也就是只有三个城市能申请。
这不仅仅是将未来不好的可能性把控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更让不少原本犹豫的地方官一下都提起精神来,二话不说就赶紧呈了折子上去,唯恐自己动作慢了就被别人给抢先了去。
杭城这边一时风头无两, 杭城知府只恨自己走路不能飘着。
也因此, 等正月一过, 杭城知府便更加琢磨着要办出点大事来。他是从京城出来的,看似是被贬了 ,其实也就是个回到家乡养老。再过不了几年就该退下来回归田园了,他可没什么好怕的。即便是哪里做的不好, 那也和升迁没关系, 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而皇帝在京城里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林若青这边。如今局面大好,往后的改革似乎也是一条明路,这一切的根源还都在于林氏给他的启发,皇帝思前想后,觉得林氏不管是作为商人好还是作为一个开创者好, 都是正面典范。且现在多处试点的改革不就是希望女性也能成为像林氏一样的人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