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应不负[民国]_分卷阅读_85(2 / 4)
“总司令,刘……”话至一半,陶佑兀地停了下来。
时至如今,陶佑已经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再去称呼刘忠然了。他同高武一起来找秦非正,并恭恭敬敬地喊他一句“总司令”,事实上便已经是示弱了。代表着的,即是他们在从民党、从国民政府叛出以后,今天,他们同样从刘忠然的队伍里叛出了。于是,他再同以往一般喊刘忠然“刘司令”,便显得不再合适了。
最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陶佑吸了一口气,只好用了最普通、最陌生的一个喊法,“刘忠然此刻正在香港,日前已同日本的特派人员签订了一份条约。”
原来这是向秦非正高密,预备重新弃暗投明的。
锦颐心里做下了这样的定义,却并有出声打断陶佑。她只同秦非正一样,不自觉地紧了紧交握在一处的双手,摆出了一副聆听的模样。
陶佑没有分神锦颐和秦非正的身上,他的思绪有些飘远,一边回想着一周以前发生的种种,一边对着锦颐和秦非正娓娓道来——
那一天,山野把那一份文件留下以后,便径自走了。
在那一次赴约里,除了刘忠然自己,他还带了他的三个亲近属下。那三个属下里,他和高武便是其中之二。
在山野走后,刘忠然就直接拿起了那份文件看了起来。虽然即便是平常的刘忠然,从来也是板着一张脸、鲜少有闲话的,但应当不是他们三人的错觉,在刘忠然看完了那份文件之后,他的情绪显然要比先前沉重得许多。
于是,怀着那样好奇和担忧的心里,他们三个也从刘忠然的手里拿过那份文件阅览起来。谁也没想到的是,原本怀着好奇和担忧的他们,在看完那份文件以后,同样心情沉重了起来。
“想来,总司令和谢司令应当也猜得到,那就是我先前说的条约了。”
稍稍扯回了思绪,陶佑便对着锦颐和秦非正有些颓丧地叹了这样一句。
而在他之后,像是受了很大打击回不过神来,一直都沉默不言的高武,这时才接着陶佑的话补充了一句,“那是一份卖国条约。”
锦颐有些讶异地挑了挑眉,先是把目光放在了高武的身上,然后又把目光放在了陶佑的身上。
既然想要“主和”,要同鬼子达成协议,要像前清那样签订各种卖国条约去割让土地、交出主权,应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她以为这两人在决定跟着刘忠然,去向一头恶狠狠、豪无人性的野兽“求和”的时候,就应该要有这种觉悟的。
“是的,一份卖国条约。”陶佑苦笑了一下。
事实上,在看清那一份条约之前,他和高武两个人是真的相信“主和”才是能给华夏带来未来的唯一办法,也是真的相信刘忠然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把华夏民族在战争中所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小。所以,他们才会那样维护刘忠然。
直到看清了山野留下的那一份条约,他们这才明白,他们这是被骗了!
那份条约提出的要求十分苛刻,霸占华夏的程度,更是大大超过了以往。他们要把控的地域,从华夏的极南到极北,从黑龙江要到了海南岛。而其中,所包括的事务,下至矿业、上至天象,无论是主权、领土,还是交通、武器、银行等等的一切,他们都要毫无遗漏地持有和把控。
那是一份日本以“日、满、支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为烟幕,置华夏于日本的奴役之下,等到华夏对日本再无不满、抵抗之心,日本再将华夏彻底吞食的卖国条约。
或者,那甚至都不是“卖国条约”了。那应当被称为“送国条约”。若真是按着那份条约来做了,到最后,“和平”确实是“和平”了,但彼时和平着的那片土地,却也不能在被称之为“华夏”了。
“这份条约咱们不能签!”
那时候,他刚一看完那份条约,立马便惊出了一身冷汗,把条约扔到了高武的手里,没等高武看完,便连忙对着刘忠然急声道。
他的话刚一说完,高武三两眼地把那份合约看了个大概以后,便也紧跟着皱眉劝道:“司令,这份条约要是签了,华夏可就真的完了!我看,我们都退出了内陆了,干脆也别管和谈不和谈的了,干脆就在香港这隐居吧!”
说完,啧了啧嘴,有些焦虑,怕刘忠然真要签了这份条约,高武还忍不住坚定了语气,又劝了几句,“总之,司令,我们决不能继续跟日本人谈判呀!我们可不能真像那些人说的那样,真去做了卖国贼!”
彼时,刘忠然只是从高武的手里收回了那一份条约。毕竟,山野给了他七天的时日,他当时不说话,他们摸不准他的想法,便也只能在煎熬中等待他最后的决定。
“说实话,当时的我,对刘忠然还是十分有信心的。毕竟早在抗战开始以前,在进到国民政府从政以前,我便偶然识得了刘忠然。并在其后的日子里,我在与他的交谈中,与其引为知己。甚至,在我当初刚刚产生了要从政的想法时,还是他亲口鼓励了我。”
于是,整件事的最后大致也便是如此了,刘忠然决定签下那份条约。要不然他和高武,今天又何至于背叛刘忠然,重新找上秦非正?
话说起来有些唏嘘,就连陶佑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口口声声说着“要为华夏之崛起而披荆斩棘”的人,最后会同意签下那份卖国条约。
在无数次同高武的探讨中,他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会变的。 ↑返回顶部↑
时至如今,陶佑已经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再去称呼刘忠然了。他同高武一起来找秦非正,并恭恭敬敬地喊他一句“总司令”,事实上便已经是示弱了。代表着的,即是他们在从民党、从国民政府叛出以后,今天,他们同样从刘忠然的队伍里叛出了。于是,他再同以往一般喊刘忠然“刘司令”,便显得不再合适了。
最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陶佑吸了一口气,只好用了最普通、最陌生的一个喊法,“刘忠然此刻正在香港,日前已同日本的特派人员签订了一份条约。”
原来这是向秦非正高密,预备重新弃暗投明的。
锦颐心里做下了这样的定义,却并有出声打断陶佑。她只同秦非正一样,不自觉地紧了紧交握在一处的双手,摆出了一副聆听的模样。
陶佑没有分神锦颐和秦非正的身上,他的思绪有些飘远,一边回想着一周以前发生的种种,一边对着锦颐和秦非正娓娓道来——
那一天,山野把那一份文件留下以后,便径自走了。
在那一次赴约里,除了刘忠然自己,他还带了他的三个亲近属下。那三个属下里,他和高武便是其中之二。
在山野走后,刘忠然就直接拿起了那份文件看了起来。虽然即便是平常的刘忠然,从来也是板着一张脸、鲜少有闲话的,但应当不是他们三人的错觉,在刘忠然看完了那份文件之后,他的情绪显然要比先前沉重得许多。
于是,怀着那样好奇和担忧的心里,他们三个也从刘忠然的手里拿过那份文件阅览起来。谁也没想到的是,原本怀着好奇和担忧的他们,在看完那份文件以后,同样心情沉重了起来。
“想来,总司令和谢司令应当也猜得到,那就是我先前说的条约了。”
稍稍扯回了思绪,陶佑便对着锦颐和秦非正有些颓丧地叹了这样一句。
而在他之后,像是受了很大打击回不过神来,一直都沉默不言的高武,这时才接着陶佑的话补充了一句,“那是一份卖国条约。”
锦颐有些讶异地挑了挑眉,先是把目光放在了高武的身上,然后又把目光放在了陶佑的身上。
既然想要“主和”,要同鬼子达成协议,要像前清那样签订各种卖国条约去割让土地、交出主权,应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她以为这两人在决定跟着刘忠然,去向一头恶狠狠、豪无人性的野兽“求和”的时候,就应该要有这种觉悟的。
“是的,一份卖国条约。”陶佑苦笑了一下。
事实上,在看清那一份条约之前,他和高武两个人是真的相信“主和”才是能给华夏带来未来的唯一办法,也是真的相信刘忠然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把华夏民族在战争中所遭受到的伤害降到最小。所以,他们才会那样维护刘忠然。
直到看清了山野留下的那一份条约,他们这才明白,他们这是被骗了!
那份条约提出的要求十分苛刻,霸占华夏的程度,更是大大超过了以往。他们要把控的地域,从华夏的极南到极北,从黑龙江要到了海南岛。而其中,所包括的事务,下至矿业、上至天象,无论是主权、领土,还是交通、武器、银行等等的一切,他们都要毫无遗漏地持有和把控。
那是一份日本以“日、满、支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为烟幕,置华夏于日本的奴役之下,等到华夏对日本再无不满、抵抗之心,日本再将华夏彻底吞食的卖国条约。
或者,那甚至都不是“卖国条约”了。那应当被称为“送国条约”。若真是按着那份条约来做了,到最后,“和平”确实是“和平”了,但彼时和平着的那片土地,却也不能在被称之为“华夏”了。
“这份条约咱们不能签!”
那时候,他刚一看完那份条约,立马便惊出了一身冷汗,把条约扔到了高武的手里,没等高武看完,便连忙对着刘忠然急声道。
他的话刚一说完,高武三两眼地把那份合约看了个大概以后,便也紧跟着皱眉劝道:“司令,这份条约要是签了,华夏可就真的完了!我看,我们都退出了内陆了,干脆也别管和谈不和谈的了,干脆就在香港这隐居吧!”
说完,啧了啧嘴,有些焦虑,怕刘忠然真要签了这份条约,高武还忍不住坚定了语气,又劝了几句,“总之,司令,我们决不能继续跟日本人谈判呀!我们可不能真像那些人说的那样,真去做了卖国贼!”
彼时,刘忠然只是从高武的手里收回了那一份条约。毕竟,山野给了他七天的时日,他当时不说话,他们摸不准他的想法,便也只能在煎熬中等待他最后的决定。
“说实话,当时的我,对刘忠然还是十分有信心的。毕竟早在抗战开始以前,在进到国民政府从政以前,我便偶然识得了刘忠然。并在其后的日子里,我在与他的交谈中,与其引为知己。甚至,在我当初刚刚产生了要从政的想法时,还是他亲口鼓励了我。”
于是,整件事的最后大致也便是如此了,刘忠然决定签下那份条约。要不然他和高武,今天又何至于背叛刘忠然,重新找上秦非正?
话说起来有些唏嘘,就连陶佑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口口声声说着“要为华夏之崛起而披荆斩棘”的人,最后会同意签下那份卖国条约。
在无数次同高武的探讨中,他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会变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