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幼子的从容人生_分卷阅读_172(1 / 4)
姚蓁瞧着乳娘怀里那奄奄一息的紫皮猴子,忍不住倒抽冷气,西宫是疯了吗,这可是圣上膝下唯一的子嗣啊!
但转念思及即将押送进京的废皇储,中宫又无法对孟太后做出的抉择横加批判。圣上病重, 已幽居内苑数月,如今仅剩一口气吊着,她清楚这是大限将至。
这个孩子的存在出乎所有人意料,谁能想到年仅十四岁的皇帝如此急吼吼的孕育长子,姚蓁猜测,怕是重辉殿本想借子嗣促成亲政一事,但却未预见自己的龙体能否挨到那时候。
凤仪殿中灯影摇曳,身量单薄的少女仅穿了一件对襟素服,她听着襁褓中微弱的哭声忍不住心生怜爱,但又在即将触碰到婴孩温软肌肤的前一刻阖目退开。
“着两班太医守着,日后小皇子的吃穿用度一律从本宫的私库走,内务府进上来的人事器物就交由高痣打理,其余的,等圣上旨意吧。”
“娘娘……”高痣一身重伤,跪在殿外哀声长嘁。这宫里小殿下唯一能寻得庇护的地方就是凤仪殿了,他们主仆本以为皇后有情,膝下又无子,不会不为自己打算,可如今看来,皇后之位在姚氏心中怕是根本比不过太师的分量。
赵秉安对高痣这奴才的得寸进尺极为不耐,他转身望向殿外的电闪雷鸣,眸中闪过厉色。
赵喜矮着半截身子,心中感叹那小狗儿作死,太师既特意赶来出手,就定然是放不下圣上的,好歹十年师徒,重辉殿怎么就是看不明白,太师他吃软不吃硬啊!
这小皇子留在凤仪殿至少性命无忧,就算不得皇后娘娘垂青,那也总好过被西宫塞回娘肚子里吧。
司礼监的宦奴捂住高痣的口鼻,将人拖去了暴室,太师日理万机,懒得料理这狗奴才,赵喜也不敢污了皇后娘娘的眼,只能暂时把人扣在自己手里,等重辉殿那边过问。
“是舅舅不好,当初,就不该把你拖进这滩浑水里……”
赵秉安叹了口气,轻揉着少女的发璇,丝毫未将其看作是母仪天下的中宫凤主,在他眼里,阿蓁与他的亲生骨肉无异。若时光回溯,他绝不会屈服于孟氏淫威而早早把这孩子送进冰冷的宫墙,他们师徒如今形同陌路,连累阿蓁都要受这恩怨牵累。
小皇后在舅舅温厚的掌心里蹭了蹭,顿时找回了主心骨。虽然今夜的事确实出乎她的想象,但这偌大的三宫六院,又何曾真正地风平浪静过,只不过那些腌臜丑事舅舅不屑于知晓罢了。
母亲常说她的性情不像姚家养出来的,反倒与舅母那等世家女子如出一辙,一脉相承的外柔内刚,只不过,舅母幸运,遇到了情深意重的舅父,而她,却无所谓了……
对于姚蓁而言,进宫,是她为家族、母族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与其带着一身病痛折磨双亲兄长,不如进宫,为舅舅,为弟弟们创造机会。
帝后皆是早慧的灵童,彼此间倘若不能抱团取暖就只会彼此伤害,姚蓁太决绝,不管盛家兄弟如何倾心相待,她的决定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中宫贤淑通达,从不过问朝政,与孟氏相较,无异于侧目珠玉。可惜,皇后的不作为却是对政和帝的落井下石,凤位本该是他拉拢重臣,培植亲信最重要的筹码,予了姚家,对如今的皇室而言,反倒埋下了“引狼入室”的隐患。
现下,帝长子诞生的消息应该已传出宫闱,卡在废皇储回京的特殊时刻,不得不让人多想。小皇后垂眸盯着手腕上系着的红绳手链,心中挣扎再三,终是提了一个令她自己都匪夷所思的请求。
宫内三人的纠葛赵秉安早有察觉,但孟璋不死,他就不能因为小儿女之间的私情而打草惊蛇,所幸,当初元恪那个小畜生还知道分寸,未敢到凤仪殿来大放厥词,否则就凭他在西宫叫嚣的那些混话,赵秉安一早就会捏死他。
赵太师踏出凤仪殿时的脸色十分深沉,元恪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早在京畿传得沸沸扬扬,阿蓁就算避居深宫也该有所耳闻,即便如此,她还是违背原则开口为那个混账求情,这就意味着元恪在其心里地位非比寻常。
不可否认,赵秉安在这兄弟俩之间向来都偏爱元澈,不单是因为元恪残疾,还因为他二人巨大的性情差异。元澈自小被推上帝位,行事向来以大局为重,早就习惯了委屈求全;而元恪则不然,因为腿疾的缘故,西宫恨不能千般弥补,对其宠溺无度,导致这孩子养成了一幅阴郁暴戾、霸道恣睢的脾性,待人做事都十分偏激,稍不遂意便喊打喊杀,也就是在他这个亚父面前还晓得收敛一二,其他人,包括政和帝,都不被那小畜生放在眼里。
赵太师不认为睿智的外甥女会对这样一个混小子青眼有加,充其量不过是怜悯作祟,他回眸瞥了一眼这冷清的凤仪殿,决定重新考虑废皇储的安置,防微杜渐,这两人最好不要再见面。
而重辉殿中那母子俩的是是非非,他也不愿再干涉,元澈没有错,只是落魄的帝王没有慕艾的权利,他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又何来的底气能在群狼环饲下护住那个女人。
虎豹军并不承认这位小皇子的出身,姚鼎诚为数不多的耐心早就被政和帝的堤防消磨光了。对于中宫被迫接手这个生母卑贱的帝长子,姚家人只觉得恶心与屈辱。
次日朝会,内阁上表,恭贺少帝弄璋之喜,随后,政和帝正式下诏改立太子,废皇储更立庐陵王,圈禁宗人府,这使得歇斯底里准备玉石俱焚的孟太后霎时偃旗息鼓,乖乖退回了西宫。
事实上,满朝文武对庐陵王的归属也是议论纷纷,本以为太师会借机铲除了这个隐患,但如此轻拿轻放,可真让人为几位公子抱不平。
政和十年冬,禁军精锐抵京,庐陵王披枷戴锁,暂囚于上林苑。
与此同时,太师世子降服鹅湖书院,连下松州、太常、吴兴三地的事迹也从两江传入京都。虎父无犬子!谁能料到被太师折去羽翼的世子不过短短两月便又东山再起。
就连顾椿,都为赵凤举的果断而失声。毕竟在没收到次子家书之前,他对江南的境况可是忧心忡忡,如今,好歹两江兵祸已消,剩下的事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官场上最精妙的艺术便是妥协,世子虽年少,但就其所作所为而言,已得其中三昧。
盛元恪把江南逼到穷途末路,这时候赵凤举采取的怀柔政策无疑倍得人心,由始至终,世子的目的都是将江南士族收归己用,而遭受重创的苏南六道如今正处在历史的岔路口,要么屈膝赵氏父子,于两江推行新政,要么,自此退出官场,远离权势纷争。 ↑返回顶部↑
但转念思及即将押送进京的废皇储,中宫又无法对孟太后做出的抉择横加批判。圣上病重, 已幽居内苑数月,如今仅剩一口气吊着,她清楚这是大限将至。
这个孩子的存在出乎所有人意料,谁能想到年仅十四岁的皇帝如此急吼吼的孕育长子,姚蓁猜测,怕是重辉殿本想借子嗣促成亲政一事,但却未预见自己的龙体能否挨到那时候。
凤仪殿中灯影摇曳,身量单薄的少女仅穿了一件对襟素服,她听着襁褓中微弱的哭声忍不住心生怜爱,但又在即将触碰到婴孩温软肌肤的前一刻阖目退开。
“着两班太医守着,日后小皇子的吃穿用度一律从本宫的私库走,内务府进上来的人事器物就交由高痣打理,其余的,等圣上旨意吧。”
“娘娘……”高痣一身重伤,跪在殿外哀声长嘁。这宫里小殿下唯一能寻得庇护的地方就是凤仪殿了,他们主仆本以为皇后有情,膝下又无子,不会不为自己打算,可如今看来,皇后之位在姚氏心中怕是根本比不过太师的分量。
赵秉安对高痣这奴才的得寸进尺极为不耐,他转身望向殿外的电闪雷鸣,眸中闪过厉色。
赵喜矮着半截身子,心中感叹那小狗儿作死,太师既特意赶来出手,就定然是放不下圣上的,好歹十年师徒,重辉殿怎么就是看不明白,太师他吃软不吃硬啊!
这小皇子留在凤仪殿至少性命无忧,就算不得皇后娘娘垂青,那也总好过被西宫塞回娘肚子里吧。
司礼监的宦奴捂住高痣的口鼻,将人拖去了暴室,太师日理万机,懒得料理这狗奴才,赵喜也不敢污了皇后娘娘的眼,只能暂时把人扣在自己手里,等重辉殿那边过问。
“是舅舅不好,当初,就不该把你拖进这滩浑水里……”
赵秉安叹了口气,轻揉着少女的发璇,丝毫未将其看作是母仪天下的中宫凤主,在他眼里,阿蓁与他的亲生骨肉无异。若时光回溯,他绝不会屈服于孟氏淫威而早早把这孩子送进冰冷的宫墙,他们师徒如今形同陌路,连累阿蓁都要受这恩怨牵累。
小皇后在舅舅温厚的掌心里蹭了蹭,顿时找回了主心骨。虽然今夜的事确实出乎她的想象,但这偌大的三宫六院,又何曾真正地风平浪静过,只不过那些腌臜丑事舅舅不屑于知晓罢了。
母亲常说她的性情不像姚家养出来的,反倒与舅母那等世家女子如出一辙,一脉相承的外柔内刚,只不过,舅母幸运,遇到了情深意重的舅父,而她,却无所谓了……
对于姚蓁而言,进宫,是她为家族、母族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与其带着一身病痛折磨双亲兄长,不如进宫,为舅舅,为弟弟们创造机会。
帝后皆是早慧的灵童,彼此间倘若不能抱团取暖就只会彼此伤害,姚蓁太决绝,不管盛家兄弟如何倾心相待,她的决定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中宫贤淑通达,从不过问朝政,与孟氏相较,无异于侧目珠玉。可惜,皇后的不作为却是对政和帝的落井下石,凤位本该是他拉拢重臣,培植亲信最重要的筹码,予了姚家,对如今的皇室而言,反倒埋下了“引狼入室”的隐患。
现下,帝长子诞生的消息应该已传出宫闱,卡在废皇储回京的特殊时刻,不得不让人多想。小皇后垂眸盯着手腕上系着的红绳手链,心中挣扎再三,终是提了一个令她自己都匪夷所思的请求。
宫内三人的纠葛赵秉安早有察觉,但孟璋不死,他就不能因为小儿女之间的私情而打草惊蛇,所幸,当初元恪那个小畜生还知道分寸,未敢到凤仪殿来大放厥词,否则就凭他在西宫叫嚣的那些混话,赵秉安一早就会捏死他。
赵太师踏出凤仪殿时的脸色十分深沉,元恪在江南的所作所为早在京畿传得沸沸扬扬,阿蓁就算避居深宫也该有所耳闻,即便如此,她还是违背原则开口为那个混账求情,这就意味着元恪在其心里地位非比寻常。
不可否认,赵秉安在这兄弟俩之间向来都偏爱元澈,不单是因为元恪残疾,还因为他二人巨大的性情差异。元澈自小被推上帝位,行事向来以大局为重,早就习惯了委屈求全;而元恪则不然,因为腿疾的缘故,西宫恨不能千般弥补,对其宠溺无度,导致这孩子养成了一幅阴郁暴戾、霸道恣睢的脾性,待人做事都十分偏激,稍不遂意便喊打喊杀,也就是在他这个亚父面前还晓得收敛一二,其他人,包括政和帝,都不被那小畜生放在眼里。
赵太师不认为睿智的外甥女会对这样一个混小子青眼有加,充其量不过是怜悯作祟,他回眸瞥了一眼这冷清的凤仪殿,决定重新考虑废皇储的安置,防微杜渐,这两人最好不要再见面。
而重辉殿中那母子俩的是是非非,他也不愿再干涉,元澈没有错,只是落魄的帝王没有慕艾的权利,他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又何来的底气能在群狼环饲下护住那个女人。
虎豹军并不承认这位小皇子的出身,姚鼎诚为数不多的耐心早就被政和帝的堤防消磨光了。对于中宫被迫接手这个生母卑贱的帝长子,姚家人只觉得恶心与屈辱。
次日朝会,内阁上表,恭贺少帝弄璋之喜,随后,政和帝正式下诏改立太子,废皇储更立庐陵王,圈禁宗人府,这使得歇斯底里准备玉石俱焚的孟太后霎时偃旗息鼓,乖乖退回了西宫。
事实上,满朝文武对庐陵王的归属也是议论纷纷,本以为太师会借机铲除了这个隐患,但如此轻拿轻放,可真让人为几位公子抱不平。
政和十年冬,禁军精锐抵京,庐陵王披枷戴锁,暂囚于上林苑。
与此同时,太师世子降服鹅湖书院,连下松州、太常、吴兴三地的事迹也从两江传入京都。虎父无犬子!谁能料到被太师折去羽翼的世子不过短短两月便又东山再起。
就连顾椿,都为赵凤举的果断而失声。毕竟在没收到次子家书之前,他对江南的境况可是忧心忡忡,如今,好歹两江兵祸已消,剩下的事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官场上最精妙的艺术便是妥协,世子虽年少,但就其所作所为而言,已得其中三昧。
盛元恪把江南逼到穷途末路,这时候赵凤举采取的怀柔政策无疑倍得人心,由始至终,世子的目的都是将江南士族收归己用,而遭受重创的苏南六道如今正处在历史的岔路口,要么屈膝赵氏父子,于两江推行新政,要么,自此退出官场,远离权势纷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