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后的这些年!_分卷阅读_34(3 / 4)
朱慈燐小皇帝刚装模作样的感叹完,施首辅领着一干内阁成员鱼贯而进。
“参见吾皇万万岁,太后娘娘千千岁。”
大臣行了礼后,杨太后一句‘赐坐’,宣誓着此次例行的小形朝会正式开始。首先开口的依然是在首辅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的施凤来。只见他绷着胖嘟嘟的脸,用一种很严肃的口气说道。
“辽东方面传来讯息说,叛将孔有德逃至登州,总兵朱梅率军围登州,筑围墙以困孔有德。据朱梅飞鸽来信,说这围墙三面据山,一面临海,墙有三十里长,东西俱抵海。朱梅手下一干将领分番戍守,誓要活活困死叛将孔有德!”
孔有德没有逃往大凌河城与他新认的满鞑主人汇合?
吴桥战役过后,杨太后也和明达一样认为孔有德必逃往大凌河城,与满洲鞑子汇合,却不想孔有德到底是聪明的,并没有逃亡大凌河城,而是跑回登州,趁着登州疏于防备、一举拿下了登州城,与登州总兵官朱梅展开了拉锯战!
虽说贼子孔有德占据了登州,但相信辽东将士战斗力的杨太后这只是暂时的。孔有德这叛国贼即使有后金鞑子暗中支持,相信也支撑不了多久。唯一麻烦的是,登州城里亦有大批火器,仗着火器之利,短时间内朱梅以及部下应该拿孔有德他们没什么办法!
只能采取拉锯战,慢慢的耗死孔有德这叛徒了。就像她对后金采取的政策一样,慢慢的耗,慢慢的打……
所以杨太后当政后,不打算和后金谈和,也不打算与后金正面硬碰硬。她的打算从来都是一边大力发展国力、稳定朝纲,一边慢慢的陪后金玩消耗战……
所谓的八旗儿郎再怎么悍不畏死,到底是少数民族,连妇孺在内,不过小几十万的人口,采取拉锯消耗战的话、又怎么耗得过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明……
历史上后金时不时的骚扰边关、洗劫一下,还能够补充损耗,可是现在辽东方面坚决采取‘坚壁清野’,后金每次兵犯边关、都只能靠自身筹集的粮草作为军需物资,更别提每每都是没讨到好的大败而归……
在收刮不到任何钱财填补军队消耗时,穷兵黩武不是说假的,多来那么几次足以拖垮一个国家的财政,而一个国家的财政垮了,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离自行崩溃已经不远了……
皇太极虽是枭雄,但到底看不穿杨太后这个总结了后世一些先进军事理念整理出来的消耗战,所以在狐狸似的杨太后的算计下、满洲鞑子能战斗的儿郎注定年复一年的慢慢的减少能战的有生力量,而后就算皇太极或许后继汗位之人能看出来,结果却早已注定……崛起于建州的鞑子们注定归纳大明,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扯远了,咱们接着说回正题。朱梅采取拉锯消耗战对付孔有德,杨太后是及其赞同的。因此听了施首辅的述言,杨太后很强硬的道。
“朱卿做得很好,追剿叛将一事就全权交给朱卿。施卿你拟旨告之朱卿,必要时就地格杀包括孔有德在内的一干叛将,哀家才没那个心问他们为何背叛大明,背叛他所属的民族!”
“臣领旨。”
施首辅承述完,又轮到了徐光启。老徐同志没提其他,只单单说了一句‘工部应加大制造火器的力度,而不是大部分都交由西厂来完成!’
“西厂厂督统领神机营,火器交由西厂来完成并无不可。只是如今战事吃紧,单靠西厂制造火器,怕是杯水车薪,制造出来的火器数,根本不够大明各处军队瓜分……,所以臣觉得最好由工部抽调一批精通铸造火炮的工匠襄助西厂一起铸造火炮,提高效率。”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o(* ̄︶ ̄*)o
☆、第八十二章
明朝设神机营, 军队名, 乃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门。当然这是以前的事,杨太后当政后,下令大明军队特别是辽东守军大范围内推广火器。属于帝王扈从的神机营则并入西厂, 专门从事各种火器制造的工作。
工部乃六部之一,乃是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事项的机关。按说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也是工部的工作,但有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工部的效率慢得发指。
当然这说起来也怪不得工部的官员,毕竟什么屯田啊,水利啊,修桥造路都归他们管,每年又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检修黄河沿岸堤坝,对于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之事就有点力有不逮, 所以这才是杨太后一上台就将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之事交给神机营、并将神机营并入西厂的最根本原因!
作为精通西学的火器专家, 徐光启也是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之所以提出将工部所管辖的一部分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工匠抽调到神机营,完全是出于公心, 想进一步提升神机营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效率。
只是他所说的话,杨太后还来不及表态,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温体仁就连忙跳出来反对。“工部管辖的工匠数尚且不够屯田以及兴修水利, 怎可抽调一部分给神机营。”
杨太后挑眉, 淡淡扫了一眼情绪貌似很激动的温体仁, 故作不解的询问:“工匠的主要工作不是制造器械吗,怎么在温爱卿的口中倒成了役工了。”
“回太后娘娘,工部历来人数吃紧,自然管辖的工匠也……”
“行了, 别瞎解释了。”杨太后不耐烦的打断温体仁,懒得再听他所说的冠冕堂堂的话语,略带讽刺的道:“哀家记得你是吏部尚书,而不是工部尚书啊,怎么吏部的事你一问三不知,反倒对工部的事这么了如指掌……莫非是打量工部尚书病了,想为哀家、皇帝分忧,兼任工部尚书不成!”
自泰昌五年开春,文采不错的内阁次辅兼工部尚书薛凤翔就病病歪歪,多次因病缺席朝会。杨太后想着薛凤翔也算一个乖觉的家伙,且工部有左右侍郎管着,所以倒没撤了薛凤翔的工部尚书一职。
杨太后今儿由此一说,完全是警告温体仁,让他不要捞过境,管好他该管的事就成。毕竟杨太后心里是认同徐光启的提议的,即使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就该专注于此,总不能跑去建水车、做水利工程吧。 ↑返回顶部↑
“参见吾皇万万岁,太后娘娘千千岁。”
大臣行了礼后,杨太后一句‘赐坐’,宣誓着此次例行的小形朝会正式开始。首先开口的依然是在首辅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的施凤来。只见他绷着胖嘟嘟的脸,用一种很严肃的口气说道。
“辽东方面传来讯息说,叛将孔有德逃至登州,总兵朱梅率军围登州,筑围墙以困孔有德。据朱梅飞鸽来信,说这围墙三面据山,一面临海,墙有三十里长,东西俱抵海。朱梅手下一干将领分番戍守,誓要活活困死叛将孔有德!”
孔有德没有逃往大凌河城与他新认的满鞑主人汇合?
吴桥战役过后,杨太后也和明达一样认为孔有德必逃往大凌河城,与满洲鞑子汇合,却不想孔有德到底是聪明的,并没有逃亡大凌河城,而是跑回登州,趁着登州疏于防备、一举拿下了登州城,与登州总兵官朱梅展开了拉锯战!
虽说贼子孔有德占据了登州,但相信辽东将士战斗力的杨太后这只是暂时的。孔有德这叛国贼即使有后金鞑子暗中支持,相信也支撑不了多久。唯一麻烦的是,登州城里亦有大批火器,仗着火器之利,短时间内朱梅以及部下应该拿孔有德他们没什么办法!
只能采取拉锯战,慢慢的耗死孔有德这叛徒了。就像她对后金采取的政策一样,慢慢的耗,慢慢的打……
所以杨太后当政后,不打算和后金谈和,也不打算与后金正面硬碰硬。她的打算从来都是一边大力发展国力、稳定朝纲,一边慢慢的陪后金玩消耗战……
所谓的八旗儿郎再怎么悍不畏死,到底是少数民族,连妇孺在内,不过小几十万的人口,采取拉锯消耗战的话、又怎么耗得过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明……
历史上后金时不时的骚扰边关、洗劫一下,还能够补充损耗,可是现在辽东方面坚决采取‘坚壁清野’,后金每次兵犯边关、都只能靠自身筹集的粮草作为军需物资,更别提每每都是没讨到好的大败而归……
在收刮不到任何钱财填补军队消耗时,穷兵黩武不是说假的,多来那么几次足以拖垮一个国家的财政,而一个国家的财政垮了,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离自行崩溃已经不远了……
皇太极虽是枭雄,但到底看不穿杨太后这个总结了后世一些先进军事理念整理出来的消耗战,所以在狐狸似的杨太后的算计下、满洲鞑子能战斗的儿郎注定年复一年的慢慢的减少能战的有生力量,而后就算皇太极或许后继汗位之人能看出来,结果却早已注定……崛起于建州的鞑子们注定归纳大明,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扯远了,咱们接着说回正题。朱梅采取拉锯消耗战对付孔有德,杨太后是及其赞同的。因此听了施首辅的述言,杨太后很强硬的道。
“朱卿做得很好,追剿叛将一事就全权交给朱卿。施卿你拟旨告之朱卿,必要时就地格杀包括孔有德在内的一干叛将,哀家才没那个心问他们为何背叛大明,背叛他所属的民族!”
“臣领旨。”
施首辅承述完,又轮到了徐光启。老徐同志没提其他,只单单说了一句‘工部应加大制造火器的力度,而不是大部分都交由西厂来完成!’
“西厂厂督统领神机营,火器交由西厂来完成并无不可。只是如今战事吃紧,单靠西厂制造火器,怕是杯水车薪,制造出来的火器数,根本不够大明各处军队瓜分……,所以臣觉得最好由工部抽调一批精通铸造火炮的工匠襄助西厂一起铸造火炮,提高效率。”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o(* ̄︶ ̄*)o
☆、第八十二章
明朝设神机营, 军队名, 乃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门。当然这是以前的事,杨太后当政后,下令大明军队特别是辽东守军大范围内推广火器。属于帝王扈从的神机营则并入西厂, 专门从事各种火器制造的工作。
工部乃六部之一,乃是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事项的机关。按说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也是工部的工作,但有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工部的效率慢得发指。
当然这说起来也怪不得工部的官员,毕竟什么屯田啊,水利啊,修桥造路都归他们管,每年又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检修黄河沿岸堤坝,对于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之事就有点力有不逮, 所以这才是杨太后一上台就将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之事交给神机营、并将神机营并入西厂的最根本原因!
作为精通西学的火器专家, 徐光启也是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之所以提出将工部所管辖的一部分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工匠抽调到神机营,完全是出于公心, 想进一步提升神机营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效率。
只是他所说的话,杨太后还来不及表态,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温体仁就连忙跳出来反对。“工部管辖的工匠数尚且不够屯田以及兴修水利, 怎可抽调一部分给神机营。”
杨太后挑眉, 淡淡扫了一眼情绪貌似很激动的温体仁, 故作不解的询问:“工匠的主要工作不是制造器械吗,怎么在温爱卿的口中倒成了役工了。”
“回太后娘娘,工部历来人数吃紧,自然管辖的工匠也……”
“行了, 别瞎解释了。”杨太后不耐烦的打断温体仁,懒得再听他所说的冠冕堂堂的话语,略带讽刺的道:“哀家记得你是吏部尚书,而不是工部尚书啊,怎么吏部的事你一问三不知,反倒对工部的事这么了如指掌……莫非是打量工部尚书病了,想为哀家、皇帝分忧,兼任工部尚书不成!”
自泰昌五年开春,文采不错的内阁次辅兼工部尚书薛凤翔就病病歪歪,多次因病缺席朝会。杨太后想着薛凤翔也算一个乖觉的家伙,且工部有左右侍郎管着,所以倒没撤了薛凤翔的工部尚书一职。
杨太后今儿由此一说,完全是警告温体仁,让他不要捞过境,管好他该管的事就成。毕竟杨太后心里是认同徐光启的提议的,即使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就该专注于此,总不能跑去建水车、做水利工程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