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隋炀帝恋爱的正确姿势_分卷阅读_91(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粮食是百姓的命,尤其是粮种,百姓们护得跟命根子一样,决计不会轻易换粮种,光靠朝廷鼓励推广是不行的,得用大面积的产量和成效说话,这个事情自然是得晋王府打头做表率了。
  这个也不难,因着迁居江南,贺盾把并州的地还给了杨坚,几年下来,那些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几年下来也被百姓爱护成了肥田良地,她这么做,杨坚也高兴,大笔一挥又把自叛军手里缴获的田产连带着一些空头的土地额数都赐给她了。
  这时候的江南多有商贾文人,种地反倒算不上正经事,杨坚正想在江南推行重农劝桑的国政,贺盾杨广才写信一说,与杨坚的念想不谋而合,诏令马上便下来了,杨坚顺便把杨昭的土地也迁来了江南,贺盾手里的地就多了起来,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有好几百顷了,够她发挥的了。
  因着先前在并州有经验,贺盾对这件事也不陌生,高高兴兴接下来了,抓了把饱满金黄的稻种,信心十足,毕竟占城稻其实最适合江浙这一待的气候环境,高产是迟早的事。
  除却经商走货赚钱,粮食带来的红利会让江南更多的百姓爱上种田的。
  贺盾朝坐在一旁的杨广笑道,“阿摩,你放心,这件事交给我啦,我和王韶大人一起,把这件事情办好,来年送给江南百姓一个丰收年,而且稻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种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些更优良的品种,亩产会更高,阿摩你等着看罢,这一带会变成粮仓的。”
  杨广看着妻子,温声道,“江南与北地不同,僧尼道士众多,扬州城为最,到时候你见到了莫要理会便是。”
  贺盾看他散漫坐在她身边,高大俊美,听着就有点忍俊不禁,温声应道,“我当然知道啦,我在长安听说了,你现在是有法号的人,总持菩萨,到时候我尊重大师前辈们,也不歪缠你,在扬州好好给你当贤内助,绝对不拖你后退……”
  贺盾在长安的时候就时刻关注着这件事,现在来了江南,更方便切实了。
  眼下正是佛教发展融合的关键时期,杨广在里头起的作用重中之重,这件事马虎不得,贺盾是决计不会打扰他的。
  隋朝佛教比南北朝更盛,能在大隋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文帝和炀帝合手铸就的。
  杨坚和杨广在对待佛道两教的态度和理念上又非常不同。
  杨坚扶持佛教,一方面是出于政治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爱好。
  杨坚着重在度僧、建寺、造像这些上,这几年把这一喜好发挥得淋漓极致,开皇元年至如今,动辄度僧千余人,到如今普诏天下,听凭百姓出家不说,还出钱出力,迄今为止总共铸造佛像十万余尊,修缮故像一百五十余万具,着令官员修誊经书上万部……
  由杨坚带头掀起的这股崇佛热潮,几乎弥漫到了大隋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的规模和数量,总体上来说是非常可观的,但贺盾知晓这还不是杨坚最为狂热的时候。
  按她知道的历史记载,再过几年的仁寿年间,杨坚前后三次下诏,令百官在一百多个州郡建造舍利塔共一百余座,大小寺庙四千余所,这还只是杨坚个人建造的,再加上官员百姓跟风,建造佛寺佛塔的风潮可想而知了。
  杨坚此举利弊参半,他对僧众的优待,便多有为逃避赋税徭役,或者为家人规避赋税徭役出家的僧人,并且耗资巨大,杨坚对于佛教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但其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空前绝后的。
  杨广对待出家僧众,建寺造塔这些事十分冷静和清醒,一定程度遏制僧侣寺庙的数量,把目光放在议理经典的探究上,着重拉拢和控制佛道两教的僧众名流们,这些大师们一呼百应,几年下来成效颇丰。
  这些年杨广虽是镇守江南,却并未偏居江南,召集的是南北天下全国各地的僧人名流,共聚一处,研经论典,相互交流,著书立说。
  杨广的目的从始自终都只有一个,打破因为南北分治在政治、文化、地域上的隔阂。
  由他组织牵头,南北荟萃,佛教思想渐渐有了交光互摄的机会,让原先南北互异的教派慢慢排除固有的偏见,相互交流和融汇吸收,最后统一,甚至是创新。
  这很难,但他坐镇江南的这几年,贺盾和杨坚一样,看见了不斐的成效,朝臣远在长安,对他赞不绝口,想做的事,他一一谋划,都做到了。
  说到底是因为他天赋高,又有旁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精力,这才能在完全出于政治目的的情况下,做到现在这种地步。
  杨广在佛学上颇有造诣,杨坚笑言甘拜下风。
  贺盾看着马车里堆叠得和奏报信件一样高的经书译本,朝杨广扬了扬手里王韶的来信,温声道,“阿摩,你接着做你的事,农事交给我,我现在对这一块很娴熟了。”
  杨广看着贺盾,未应答。
  贺盾看他没说话,只当他是太累了,这段时间他很忙,有时候露宿山林,她睡着了醒来身边冷清,反倒是后头的马车里油灯点到天亮,彻夜不眠是常有的事。
  贺盾搁下手里的信,坐近了些,拉过他的手,温声道,“阿摩,别太累了。”
  杨广顺势握着她的指尖把玩了一会儿,把人也揽来怀里了,低声道,“府里在编纂江都礼乐,阿月你若想去看,也可看看,先生安居扬州,闲来无事修整北齐史,我知道你喜欢这个,特意和先生交代过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