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分卷阅读_6(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封闭式里坊形成的同时,封闭式结构的市区至少在战国时已开始出现。市区四面有围墙,每面中间设门,称为市门,按规定市门要按时开关。唐代,每天正午咚咚地打了300下鼓以后,店铺才能开门;当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打300下钲〔zheng征〕(一种状如盘子的铜制乐器),店铺就要关门。
  自唐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这种封闭式的坊市制遭到了猛烈的冲击,长安城里不仅出现了法令禁止的夜市,还屡屡发生私拆坊门,向大街辟门出入的事件。在近市的坊,出现了类似今天旅店式的供人短期租用停憩的场所,成了市内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甚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到了五代后周修建开封外城时,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再像唐代那样建造坊墙,而是准许居民沿街造屋,并用相当于街道宽度1/10的面积在路旁种树、掘井和搭盖凉棚,逐渐形成开放式的坊市制度和街道制度。北宋继续这一变化,到了中期,东京里坊旧有的东西两市也已消失。在此前后,其他城市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改制以后的北宋开封,商业不再存在于若干个市内,而是分散在都城的各个地方,和居民区相混杂,店铺、酒楼沿街设立,面街开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那种集中于寺庙观宇内的贸易市场或定期集市开始形成。开封城的相国寺,既是全城最大的寺院,也是重要的市场,它的中庭两庑[wu五](古代堂下周围的房子)可以容纳上万人做生意。商业活动没有时间的限制,除了白天之外,晚上还有夜市,清晨还有晓市,夜市三更天才止,而晓市在五更时又开始了。
  第四节 绿化与苑圃
  古代都城一向重视城市的绿化,历代帝都道路的两侧都遍植树木。一般说来,北方以榆树、槐树为主,南方则槐、柳并用。唐长安城街道两侧槐树成行,绿树成荫,当时人称之为“槐街”。白居易的诗句“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描写了这一景观。皇城和宫城内遍植梧桐和柳树。都城的中轴线中心大街的绿化,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两旁还尽植石榴和鲜花,长达九里,微风一过,花浪起伏,十分壮观。
  供帝王将相游玩田猎的苑圃也是都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统治者田猎游玩的需要,历代都城都在城内城外开辟了大量的沟渠池塘和禁林御苑。
  早在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在都城建苑圃的风气已相当兴盛,楚庄王所筑的层台,吴王夫差所修的姑苏台、海灵宫,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在渭河之南开辟巨大的上林苑,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苑中造有许多离宫别馆。秦始皇迷信,不仅派方士到处访求仙人,还在苑中“作长池,引渭水”,用石块泥土堆砌蓬莱、瀛州等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先河。
  唐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和芙蓉园,是著名的风景区,玄宗时又在兴庆坊修建了富丽优美的园林兴庆宫。长安周围风景名胜甚多,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华清池更是闻名于世,唐玄宗每年冬天都带着杨贵妃去那里避寒。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是对此事的写照。北京、开封和南京、杭州的城内城外,都有巨大的林苑。杭州西湖系在天然胜景基础上精雕细琢,开封的风光则完全是人工制造的。清代用了百余年时间,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经营西郊风景区。其中圆明园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登峰造极的杰作,可惜后来被西方侵略者烧为废墟。
  除了众多的皇家苑圃,都城中的富豪和贵族也造了不少富于自然风景的园林。例如,西汉长安茂陵的巨富袁广汉,建了一座花园宅第,东西、南北各达一二公里,园中构山为石,引水为池,池中又积沙为洲,奇树异草,无不具备。自南北朝以后,在住宅后部或宅旁建造山池园林形成风气。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宅园,占地17亩,除房屋占2/3,其余便是水面、竹林、涧亭和假山。私家园林和皇家苑圃交相辉映,构成都城风景区的主要部分。
  第五节 宫殿和坛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