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分卷阅读_3(1 / 2)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边缘,东、南为平原,西、北属山地,居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三大区域连接部。顺华北平原南下,可以到达中原地区;沿燕山山麓东走,可以到达东北的林海雪原,那里历史上是女真、满等边疆民族生活的地区;越长城北上,可以到达蒙古大草原,那里历史上是匈奴、鲜卑、蒙古等边疆民族的家园。在历史上,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边疆民族的政权与中原王朝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因此,北京既是边疆民族政权南下的桥头堡,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周边民族军队的重镇。一旦边境局势缓和,北京又成为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北京的地位日益上升。
秦统一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镇。秦始皇在其北边重筑了燕长城,派兵驻守。隋炀帝、唐太宗东征高句〔gou沟〕丽时都在这里驻扎过。十六国时,来自辽河流域的前燕曾在此定都数年。
辽金时代北京进入了它的历史转折时期。今天津海河、河北省拒马河和山西内长城一线以北地区,在宋辽对立时期属辽的统治范围,称燕云十六州,北京就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称为南京析津府,为辽朝的陪都之一。城市方圆36里,分为26坊,工商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还建造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建筑。
金代女真人势力达到淮河北岸和秦岭北坡,统治着小半个中国。为便于统治,他们把都城从偏北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了北京,称为中都。金在中都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中都城在改造和扩建时参照北宋首都开封的规制,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在东、西、南三面都比旧城有较大的扩展。大城周长37里,略成方型,每边各有三个城门。大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大城北门以南为全城最大的市场,各种海陆百货云集,街道宽阔整齐,宫殿富丽堂皇,居民据说达22万多户,俨然是一座大城了。城外的许多地方,例如城西的同乐园、城东北的琼华岛,都建成美丽的风景区。横跨南郊永定河上的著名的卢沟桥,也在金代建成。
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入中都城并将其一把火烧毁。当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来到这里时,触目所见的只是“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一派荒凉景象。但是,元世祖怀着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还是决定定都北京。
元代北京称大都,又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大城周长28.6公里,南北略长,呈长方型。皇城内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即兴圣宫、隆福宫和宫城。兴圣宫是皇太后的宫殿,隆福宫是太子的宫殿。宫城又称大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今天故宫的前身。在大城的平面图上,有一条明显的南北向中轴线,贯穿整个宫城的中心。元大都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宫殿富丽堂皇,殿宇楼台美丽深邃,金碧流辉,是辽、金时代无法相比的。为了满足对南方物资的需要,元代还开挖了自杭州北上,经过今山东和河北,直到中都城下的运河(即今京杭大运河前身)。
明初称这里为北平。朱元璋死后数年,原分封在北平的藩王朱棣率兵南下,推翻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自己称帝(即明成祖),开始准备迁都北平。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称北京顺天府,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明代花了15年的时间,对元代的大都城进行了重大改造。在元大内的旧址稍南,大规模改建了紫禁城和皇城,周围加凿了护城河。此外,还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和分布在东、西、北三郊的日坛、月坛和地坛,基本奠定了北京旧城的基础。清代完全沿袭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清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北京西郊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离宫建筑群。
元、明、清三代,北京的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元大都情况,他说“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作汗八里”,城市商业发达,货物众多,“外国巨价异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明清时,北京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店铺众多,来自各地的货物应有尽有。清代宣武、正阳、崇文三门外最为繁华,富商巨贾多在此经营工商业,货行会馆林立,小商摊贩蜂攒蚁聚,酒楼茶肆鳞次栉比。
北京也是当时闻名中外的文化名都。明代北京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达万余人。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编撰的。北京是古代著名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成长的摇篮,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也诞生在这里。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都在这里写出了传世之作。
从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担任过53年的统一王朝的都城。在五大古都中,南京担任统一王朝都城的时间远比其他古都短。但是,在明以前,南京曾长期担任过南方割据政权的都城。
我国南方地域广大,历史上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较早。南京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东距长江入海口只有三四百公里,北入淮河流域与华北平原相接。北面沿长江一带及东郊、南郊低山丘陵起伏,对市区形成三面环抱的地理形势。东汉末年,刘备曾到过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以南),看见这一带江山雄秀,于是劝孙权以此为统治中心。后来孙权定吴国国都于此,称之为建业,南京开始跨入古都行列。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部分皇室南迁,晋元帝司马睿〔rui瑞〕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与北方的十六国政权相对抗,并改建业为建康。以后,继东晋而起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也以建康为都城。孙吴、东晋和南朝合起来共有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在此建都共330年。
孙吴建过两个建业城,第二个建业城周长20里左右,城南修青溪、运渎〔du读〕二河,与秦淮河相通。又挖了破岗渎,将建康和富庶的太湖流域相联系。城内建有华丽的宫城,布局大体仿照东汉洛阳城规模。由于位居北方的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建康在安定中得到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东晋南朝时除了把土城墙改为砖城墙,修六个城门,扩建了皇宫外,基本上保持建业城原貌。
梁武帝时(公元6世纪初),建康发展到鼎盛阶段,人口有28万户,为全国第一大城和江南经济中心。宫城加筑为三重,市区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达40里之广。文化很发达,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祖冲之的精确圆周率的计算和指南车的制造,也是在建康城完成的。佛教建筑众多,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经过东魏大将侯景和隋军先后进攻建康恣意毁坏,从而彻底毁灭了建康城,只留下小小的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加之长江两岸地区的商旅往来都走扬州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一线,南京长期萧条,地位下降。五代十国时,南唐国(今江苏、江西和安徽一带)在此建都,进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南京重新得到发展。
明前期定都南京不过50多年,却是南京发展的黄金时期。朱元璋动用江南人民的人力物力,花了21年的时间修成南京城墙。城墙全部用砖石砌筑,夹缝中灌以糯米汁和石灰、桐油的混合液,以加强黏合力,因而极为牢固。城墙全长67里,不仅全国第一,而且超过巴黎城,为世界之最。为了防卫,又在南京城外利用天然土坡垒成周围达120里的外城,幕府山、钟山、雨花台等重要山峰都被包括在内。皇城作正方形,内有宫城。一条中轴线自南向北贯穿全城,所有的宫殿和官府都沿着这条线结合在一起。并在全城中心的一个高40米的地方设钟楼和鼓楼,按时击打,用来报时。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政治地位下降,但经济文化仍十分繁荣。当时人说:“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汇。”纺织、印刷、造船等手工业在全国屈指可数。商业繁盛,城内外有10几个大集市。秦淮河商船云集,夜晚灯火如同星河。南京成贤街的国子监一般有数千名学生,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日本、高丽(朝鲜)、暹逻(泰国)等国留学生也在这里学习。一直到清代,南京仍为江南重镇。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也以此为都城,固守南京11年。
第三章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分裂时期的都城
秦统一以后,中国大地相继出现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等统一王朝,它们的首都即是五大古都。此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还出现过四次大分裂:第一次,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达六七十年。第二次,公元四—六世纪,南方的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十六国和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对立,达二三百年时间。第三次,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主要占据华北地区,在南方先后有吴、南唐、吴越、闽、前蜀、后蜀、楚、南平、南汉等九个割据政权,北方山西境内有北汉国,分裂局面达半个世纪以上。第四次,公元12—13世纪,南方的南宋和北方的金朝以及后来的蒙古政权——元朝对峙达一个半世纪。此外,在历次改朝换代之际,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实力派往往还要建立一些为时较短的割据政权。总之,凡是分裂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总要出现若干个乃至一二十个都城。
这些分裂时期政权的统治范围只限于我国的局部地区,它们的都城是所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在统一时期往往也是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统一王朝都城的五大古都,在分裂时期常常也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都城所在,因已在上一节涉及,此节从略。
让我们首先进入黄河流域到太行山以东地区,看看被誉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安阳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很早就被建为都城。安阳西北小屯村是商朝都城殷的所在。故址在安阳北40里(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城),战国初曾为魏文侯都城。此后的秦汉三百七八十年里,邺一直是华北平原南部仅次于邯郸的一个地方行政中心。东汉末为河北军阀袁绍所据,为冀州州治,成为华北平原的政治中心。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破袁绍,若干年后又统一黄河流域。曹操自领冀州牧,自署为丞相,后又封为魏王,驻在邺城。此时黄河流域名义上属汉朝,都许(今河南许昌市),实际政治中心在邺。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都洛阳,邺才降为陪都之一。十六国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的东魏、北齐相继建都于邺,合计共78年。这些政权凭借关东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同时期建都长安的前赵、前秦、西魏、北周等政权相对抗。可见,当时凡统治太行山以东地区但未能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割据政权,一般都要建都于此。
邺城有南北二城。北城为曹魏所建,南城为东魏所建。北城东西六里,南北四里,城内的街道和建筑物采用了新的布局方法。宫殿官署和贵族住房,都集中在北部,和一般民居截然分开。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主要街道的两旁,并出现南北向的中轴线。邺城的这种布局,在我国古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南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规划就是参照它的布局发展而来的。南城稍大于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许多宫殿模仿北魏洛阳。南城建成后,北城仍继续使用,邺的面积实际扩大一倍以上。
自三国至北朝,虽然定都于邺的王朝统治范围有所变化,但邺都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水运北可到华北平原北端,南可经黄河抵达江淮,城市工商业和周围的农业相当发达。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建安文学也诞生于此。建筑宏丽,城市繁华,为北方著名都城。隋统一前夕,邺城毁于兵燹〔xian显〕,后来再也没有复兴。
1.鸣鹤堂 2.温室 3.楸秋梓坊 4.木兰坊 5.尚书台 6.内医署 7.御史台 8.符节台 9.谒者台 10.丞相诸曹 11.听政门 12.升贤门 13.崇阳门 14.顺德门 15.大理寺 16.相国寺 17.御史大夫府 18.少府卿寺 19.奉常寺 20.大农寺 21.太仆卿寺 22.中尉寺曹魏邺北城平面想象图
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定州市也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都城。邢台在十六国时称襄国,公元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在此称赵王,公元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定都于此,史称后赵,最盛时拥有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公元335年,后赵迁都于邺。定州当时称中山,公元384年鲜卑族首领慕容垂称燕王,建立后燕,两年后称帝,建都于此。盛时据有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立国关中的后秦东西对峙10余年,后为北魏击败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
自华北平原西越太行山,便进入山西高原,临汾、大同和太原分据高原的南、北和中部,为山西重要的城市。公元309年至318年匈奴族刘氏建立的汉政权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其间刘聪灭西晋,统治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19年,汉主刘曜迁都长安,此前,在公元318年改国号为赵(前赵)。
大同邻近蒙古高原,为历代捍御北方的重镇,也是历史上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南下山西的必经之地。南北朝时称平城,北魏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迁都于此,以此为基地,逐步吞并后燕、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在此期间,平城获得较大规模的建设。城周围达32里,城内一些宫殿仿照中原形式,已逐渐趋向华丽。城内外还有供游玩的鹿苑、鸿雁池等多处园苑。为了充实都城,北魏统治者利用武力,将来自黄河流域各地的百余万人民迁到平城一带,从而促进了这座边塞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著名的云岗石窟就是这时开凿的,现存洞窟53个,石雕塑像51000多尊,为国内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仍以此为陪都,称北京。辽金二代,由于大同在控制山西、威摄西夏中的重要地位,仍设为陪都,称西京大同府。
北宋以前,太原城区在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称晋阳。公元前403年,原疆域主要在山西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赵国初期定都晋阳,并以此为据点,将国土扩展到雁门关以北,成为战国的强国之一。太原由于居山西高原之中,对内对外交通方便,周围物产丰富,冶铁业发达,自东汉以后差不多一直是山西的政治中心。北魏末年,生活在山西的内迁民族秀容部的酋长尔朱荣以晋阳为根据地,掌握朝政,号称“太原王”。东魏以晋阳为别都,大将高欢建大丞相府于此,操纵朝政,晋阳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高欢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高洋干脆废了东魏皇帝,建立北齐政权,都城之制沿袭前朝,有好几个皇帝是在晋阳登基的。因此,北朝时晋阳是北方的重镇,重要性不在邺城之下。北齐统治者大力经营晋阳,把它建成一座宏伟的城市。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的建立者都首先起兵于晋阳,而后问鼎中原。公元950年,后汉为后周所取代。但是,不甘心国家灭亡的后汉宗室刘崇次年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国,割据今山西中部达29年。北宋建立以后,花了极大的气力,才攻灭北汉。宋灭北汉时,焚毁晋阳城,另建今太原城作为山西高原的行政中心。
自山西高原西渡黄河,便进入古代的关西地区。今甘肃武威市古代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历史上农牧业发达,地位重要,向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河西走廊的主要区域中心。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及北凉都曾定都于此,合计将近百年。这些政权长期统治河西走廊,几度控制西域地区,境内战争较少,经济文化发达。凉州也成为当时中国北部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了不少的汉族传统文化。因最先接触西域文化,凉州的寺塔和僧徒都比较多。
公元304年到439年的十六国时期,是秦统一以来我国中原地区割据政权最多的时期,担任过大大小小国家都城的地方也特别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城市,下述市县在十六国时也是中原地区割据政权建都的地方:河南滑县(当时称滑台,南燕初期都城),山东青州(其西北部当时称广固,南燕都城),山西长治(其南部当时称长子,西燕后期迁都于此),山西离石(其北部当时称左国城,前赵初期都城),甘肃敦煌(西凉前期都城),甘肃酒泉(西凉后期都城),甘肃张掖(北凉都城),甘肃榆中(其北部当时称苑川,西秦建都于此)。此外,今辽宁省辽河流域自战国以来即为汉族移民分布区。十六国时期这一地区仍有很多汉人,汉人建立的北燕国的主要部分就位于此,北燕都城龙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 ↑返回顶部↑
秦统一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镇。秦始皇在其北边重筑了燕长城,派兵驻守。隋炀帝、唐太宗东征高句〔gou沟〕丽时都在这里驻扎过。十六国时,来自辽河流域的前燕曾在此定都数年。
辽金时代北京进入了它的历史转折时期。今天津海河、河北省拒马河和山西内长城一线以北地区,在宋辽对立时期属辽的统治范围,称燕云十六州,北京就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称为南京析津府,为辽朝的陪都之一。城市方圆36里,分为26坊,工商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还建造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建筑。
金代女真人势力达到淮河北岸和秦岭北坡,统治着小半个中国。为便于统治,他们把都城从偏北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了北京,称为中都。金在中都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中都城在改造和扩建时参照北宋首都开封的规制,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在东、西、南三面都比旧城有较大的扩展。大城周长37里,略成方型,每边各有三个城门。大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大城北门以南为全城最大的市场,各种海陆百货云集,街道宽阔整齐,宫殿富丽堂皇,居民据说达22万多户,俨然是一座大城了。城外的许多地方,例如城西的同乐园、城东北的琼华岛,都建成美丽的风景区。横跨南郊永定河上的著名的卢沟桥,也在金代建成。
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入中都城并将其一把火烧毁。当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来到这里时,触目所见的只是“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一派荒凉景象。但是,元世祖怀着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还是决定定都北京。
元代北京称大都,又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大城周长28.6公里,南北略长,呈长方型。皇城内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即兴圣宫、隆福宫和宫城。兴圣宫是皇太后的宫殿,隆福宫是太子的宫殿。宫城又称大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今天故宫的前身。在大城的平面图上,有一条明显的南北向中轴线,贯穿整个宫城的中心。元大都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宫殿富丽堂皇,殿宇楼台美丽深邃,金碧流辉,是辽、金时代无法相比的。为了满足对南方物资的需要,元代还开挖了自杭州北上,经过今山东和河北,直到中都城下的运河(即今京杭大运河前身)。
明初称这里为北平。朱元璋死后数年,原分封在北平的藩王朱棣率兵南下,推翻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自己称帝(即明成祖),开始准备迁都北平。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称北京顺天府,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明代花了15年的时间,对元代的大都城进行了重大改造。在元大内的旧址稍南,大规模改建了紫禁城和皇城,周围加凿了护城河。此外,还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和分布在东、西、北三郊的日坛、月坛和地坛,基本奠定了北京旧城的基础。清代完全沿袭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清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北京西郊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离宫建筑群。
元、明、清三代,北京的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元大都情况,他说“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作汗八里”,城市商业发达,货物众多,“外国巨价异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明清时,北京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店铺众多,来自各地的货物应有尽有。清代宣武、正阳、崇文三门外最为繁华,富商巨贾多在此经营工商业,货行会馆林立,小商摊贩蜂攒蚁聚,酒楼茶肆鳞次栉比。
北京也是当时闻名中外的文化名都。明代北京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达万余人。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编撰的。北京是古代著名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成长的摇篮,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也诞生在这里。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都在这里写出了传世之作。
从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担任过53年的统一王朝的都城。在五大古都中,南京担任统一王朝都城的时间远比其他古都短。但是,在明以前,南京曾长期担任过南方割据政权的都城。
我国南方地域广大,历史上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较早。南京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东距长江入海口只有三四百公里,北入淮河流域与华北平原相接。北面沿长江一带及东郊、南郊低山丘陵起伏,对市区形成三面环抱的地理形势。东汉末年,刘备曾到过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以南),看见这一带江山雄秀,于是劝孙权以此为统治中心。后来孙权定吴国国都于此,称之为建业,南京开始跨入古都行列。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部分皇室南迁,晋元帝司马睿〔rui瑞〕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与北方的十六国政权相对抗,并改建业为建康。以后,继东晋而起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也以建康为都城。孙吴、东晋和南朝合起来共有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在此建都共330年。
孙吴建过两个建业城,第二个建业城周长20里左右,城南修青溪、运渎〔du读〕二河,与秦淮河相通。又挖了破岗渎,将建康和富庶的太湖流域相联系。城内建有华丽的宫城,布局大体仿照东汉洛阳城规模。由于位居北方的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建康在安定中得到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东晋南朝时除了把土城墙改为砖城墙,修六个城门,扩建了皇宫外,基本上保持建业城原貌。
梁武帝时(公元6世纪初),建康发展到鼎盛阶段,人口有28万户,为全国第一大城和江南经济中心。宫城加筑为三重,市区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达40里之广。文化很发达,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祖冲之的精确圆周率的计算和指南车的制造,也是在建康城完成的。佛教建筑众多,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经过东魏大将侯景和隋军先后进攻建康恣意毁坏,从而彻底毁灭了建康城,只留下小小的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加之长江两岸地区的商旅往来都走扬州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一线,南京长期萧条,地位下降。五代十国时,南唐国(今江苏、江西和安徽一带)在此建都,进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南京重新得到发展。
明前期定都南京不过50多年,却是南京发展的黄金时期。朱元璋动用江南人民的人力物力,花了21年的时间修成南京城墙。城墙全部用砖石砌筑,夹缝中灌以糯米汁和石灰、桐油的混合液,以加强黏合力,因而极为牢固。城墙全长67里,不仅全国第一,而且超过巴黎城,为世界之最。为了防卫,又在南京城外利用天然土坡垒成周围达120里的外城,幕府山、钟山、雨花台等重要山峰都被包括在内。皇城作正方形,内有宫城。一条中轴线自南向北贯穿全城,所有的宫殿和官府都沿着这条线结合在一起。并在全城中心的一个高40米的地方设钟楼和鼓楼,按时击打,用来报时。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政治地位下降,但经济文化仍十分繁荣。当时人说:“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汇。”纺织、印刷、造船等手工业在全国屈指可数。商业繁盛,城内外有10几个大集市。秦淮河商船云集,夜晚灯火如同星河。南京成贤街的国子监一般有数千名学生,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日本、高丽(朝鲜)、暹逻(泰国)等国留学生也在这里学习。一直到清代,南京仍为江南重镇。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也以此为都城,固守南京11年。
第三章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分裂时期的都城
秦统一以后,中国大地相继出现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等统一王朝,它们的首都即是五大古都。此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还出现过四次大分裂:第一次,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达六七十年。第二次,公元四—六世纪,南方的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十六国和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对立,达二三百年时间。第三次,公元10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主要占据华北地区,在南方先后有吴、南唐、吴越、闽、前蜀、后蜀、楚、南平、南汉等九个割据政权,北方山西境内有北汉国,分裂局面达半个世纪以上。第四次,公元12—13世纪,南方的南宋和北方的金朝以及后来的蒙古政权——元朝对峙达一个半世纪。此外,在历次改朝换代之际,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实力派往往还要建立一些为时较短的割据政权。总之,凡是分裂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总要出现若干个乃至一二十个都城。
这些分裂时期政权的统治范围只限于我国的局部地区,它们的都城是所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在统一时期往往也是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统一王朝都城的五大古都,在分裂时期常常也是某一割据政权的都城所在,因已在上一节涉及,此节从略。
让我们首先进入黄河流域到太行山以东地区,看看被誉为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安阳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很早就被建为都城。安阳西北小屯村是商朝都城殷的所在。故址在安阳北40里(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城),战国初曾为魏文侯都城。此后的秦汉三百七八十年里,邺一直是华北平原南部仅次于邯郸的一个地方行政中心。东汉末为河北军阀袁绍所据,为冀州州治,成为华北平原的政治中心。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破袁绍,若干年后又统一黄河流域。曹操自领冀州牧,自署为丞相,后又封为魏王,驻在邺城。此时黄河流域名义上属汉朝,都许(今河南许昌市),实际政治中心在邺。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都洛阳,邺才降为陪都之一。十六国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的东魏、北齐相继建都于邺,合计共78年。这些政权凭借关东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同时期建都长安的前赵、前秦、西魏、北周等政权相对抗。可见,当时凡统治太行山以东地区但未能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割据政权,一般都要建都于此。
邺城有南北二城。北城为曹魏所建,南城为东魏所建。北城东西六里,南北四里,城内的街道和建筑物采用了新的布局方法。宫殿官署和贵族住房,都集中在北部,和一般民居截然分开。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主要街道的两旁,并出现南北向的中轴线。邺城的这种布局,在我国古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南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规划就是参照它的布局发展而来的。南城稍大于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许多宫殿模仿北魏洛阳。南城建成后,北城仍继续使用,邺的面积实际扩大一倍以上。
自三国至北朝,虽然定都于邺的王朝统治范围有所变化,但邺都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水运北可到华北平原北端,南可经黄河抵达江淮,城市工商业和周围的农业相当发达。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建安文学也诞生于此。建筑宏丽,城市繁华,为北方著名都城。隋统一前夕,邺城毁于兵燹〔xian显〕,后来再也没有复兴。
1.鸣鹤堂 2.温室 3.楸秋梓坊 4.木兰坊 5.尚书台 6.内医署 7.御史台 8.符节台 9.谒者台 10.丞相诸曹 11.听政门 12.升贤门 13.崇阳门 14.顺德门 15.大理寺 16.相国寺 17.御史大夫府 18.少府卿寺 19.奉常寺 20.大农寺 21.太仆卿寺 22.中尉寺曹魏邺北城平面想象图
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定州市也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都城。邢台在十六国时称襄国,公元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在此称赵王,公元329年灭前赵,次年称帝定都于此,史称后赵,最盛时拥有今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公元335年,后赵迁都于邺。定州当时称中山,公元384年鲜卑族首领慕容垂称燕王,建立后燕,两年后称帝,建都于此。盛时据有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立国关中的后秦东西对峙10余年,后为北魏击败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
自华北平原西越太行山,便进入山西高原,临汾、大同和太原分据高原的南、北和中部,为山西重要的城市。公元309年至318年匈奴族刘氏建立的汉政权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其间刘聪灭西晋,统治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19年,汉主刘曜迁都长安,此前,在公元318年改国号为赵(前赵)。
大同邻近蒙古高原,为历代捍御北方的重镇,也是历史上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南下山西的必经之地。南北朝时称平城,北魏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迁都于此,以此为基地,逐步吞并后燕、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在此期间,平城获得较大规模的建设。城周围达32里,城内一些宫殿仿照中原形式,已逐渐趋向华丽。城内外还有供游玩的鹿苑、鸿雁池等多处园苑。为了充实都城,北魏统治者利用武力,将来自黄河流域各地的百余万人民迁到平城一带,从而促进了这座边塞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著名的云岗石窟就是这时开凿的,现存洞窟53个,石雕塑像51000多尊,为国内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仍以此为陪都,称北京。辽金二代,由于大同在控制山西、威摄西夏中的重要地位,仍设为陪都,称西京大同府。
北宋以前,太原城区在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称晋阳。公元前403年,原疆域主要在山西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赵国初期定都晋阳,并以此为据点,将国土扩展到雁门关以北,成为战国的强国之一。太原由于居山西高原之中,对内对外交通方便,周围物产丰富,冶铁业发达,自东汉以后差不多一直是山西的政治中心。北魏末年,生活在山西的内迁民族秀容部的酋长尔朱荣以晋阳为根据地,掌握朝政,号称“太原王”。东魏以晋阳为别都,大将高欢建大丞相府于此,操纵朝政,晋阳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高欢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高洋干脆废了东魏皇帝,建立北齐政权,都城之制沿袭前朝,有好几个皇帝是在晋阳登基的。因此,北朝时晋阳是北方的重镇,重要性不在邺城之下。北齐统治者大力经营晋阳,把它建成一座宏伟的城市。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的建立者都首先起兵于晋阳,而后问鼎中原。公元950年,后汉为后周所取代。但是,不甘心国家灭亡的后汉宗室刘崇次年在晋阳称帝,建立北汉国,割据今山西中部达29年。北宋建立以后,花了极大的气力,才攻灭北汉。宋灭北汉时,焚毁晋阳城,另建今太原城作为山西高原的行政中心。
自山西高原西渡黄河,便进入古代的关西地区。今甘肃武威市古代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历史上农牧业发达,地位重要,向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河西走廊的主要区域中心。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及北凉都曾定都于此,合计将近百年。这些政权长期统治河西走廊,几度控制西域地区,境内战争较少,经济文化发达。凉州也成为当时中国北部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了不少的汉族传统文化。因最先接触西域文化,凉州的寺塔和僧徒都比较多。
公元304年到439年的十六国时期,是秦统一以来我国中原地区割据政权最多的时期,担任过大大小小国家都城的地方也特别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城市,下述市县在十六国时也是中原地区割据政权建都的地方:河南滑县(当时称滑台,南燕初期都城),山东青州(其西北部当时称广固,南燕都城),山西长治(其南部当时称长子,西燕后期迁都于此),山西离石(其北部当时称左国城,前赵初期都城),甘肃敦煌(西凉前期都城),甘肃酒泉(西凉后期都城),甘肃张掖(北凉都城),甘肃榆中(其北部当时称苑川,西秦建都于此)。此外,今辽宁省辽河流域自战国以来即为汉族移民分布区。十六国时期这一地区仍有很多汉人,汉人建立的北燕国的主要部分就位于此,北燕都城龙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