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分卷阅读_2(2 / 2)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后,正式迁都洛阳,在东周成周的部分旧址上建设新都。城周长约14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有12门。城内广布宫殿楼台,主要建筑南、北二宫成南北纵列,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北宫主殿德阳殿据说能容纳万人,台阶高二丈,殿前有朱雀五阙,高耸入云,从40里外便可望见。由于洛阳城面积较小,不少人都住在城外。
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商业盛极一时。船车贾贩,遍布四方;奇货异宝,满积京城;粮食、牛马交易最为兴盛;此外,还有书店。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东移到洛阳,来到洛阳的外国商人也很多。
洛阳的学术文化也空前兴盛。政府设有东观、平乐观、兰台和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白虎观是当时辩论经学的主要讲坛。太学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余人。许多文人学士终身居住在这里。许多不朽著作,如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书),都在这里问世。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此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这里还建立了我国较早的天文观察台灵台。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在洛阳尽烧宫室,洛阳毁于一旦。三国魏时又在洛阳修建了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等宫殿,于芳林园开挖陂池,以满足统治者生活的需要。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西晋时洛阳人口较多,工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城有金、马、羊三大市场,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击鼓通知开市闭市。贵族生活奢糜,有不少华丽的建筑物。但西晋只维持了四五十年,西晋末年洛阳又化为一堆瓦砾灰烬。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重建城市。城内外的宫殿园囿建筑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建筑。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在洛阳广建佛寺,佛寺最多时达1367所,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著名的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市南)便是北魏时开始营建的。居民区称为“里”,全城共有220里。其中,通商、达货、调音、乐律、延酤〔gu估〕、治觞〔shang伤〕、慈孝、奉终等里的居民分别以经商、演奏音乐、酿酒、卖棺材等业为生,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里则用来安置内迁的边疆移民。北魏灭亡后,因战争破坏,洛阳再度成为废墟。
隋唐时,洛阳开始了它最辉煌壮丽的一页。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在汉魏旧城西18里重筑新城,并将全国数万家富商大贾迁到洛阳。新城跨洛水两岸,大约周长55里,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城和圆壁城、外郭城等组成。宫城、皇城都在城西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正中门都对着伊阙山,全城以此为中轴线,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居高临下,也便于防卫。城西又有西苑,周200里,苑内广布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又沿龙麟渠建了16所宫院,供皇帝游玩。隋代,城内有居民区120坊和丰都、大同、通远等三个“市”。三市占地广阔,商业繁荣,最大的丰都市方圆八里,据说市内有120个行业,3000余家店铺,周围还有400余家商店。
隋炀帝在营建东京的同时,又从洛阳的西苑引涧水和洛水到黄河。不久,又修成纵贯南北、与黄河相交的大运河和永济渠。这样,从洛阳乘船,南可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北可到达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经济文化更加繁荣。隋炀帝时,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唐代的高宗和武则天经常住在洛阳,当时人称长安、洛阳为“东西二京”,二者地位不相上下。
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不到1/10,开始趋于衰落。五代时虽有后梁、后唐、后晋(约不到二年)建都于此,仍十分衰蔽。北宋时,洛阳一度有所恢复,成为北宋学术文化中心。但北宋灭亡以后,洛阳便一天天衰落下去。
长安、洛阳衰落以后,在洛阳东边的开封继之而起,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早在战国时期,开封就是闻名天下的都城了,那就是前一节提到的魏都大梁。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大梁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一直到隋代,开封仅仅是一个州县小城。
隋代统一全国以后,隋炀帝为了获得江淮流域丰富的物产,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封位于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处,南来的船只一般要在开封附近转入黄河,开封发展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唐中后期,随着朝廷对南方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开封的地位不断上升。
五代时期,后梁朱全忠首先在开封建都,数年后再迁都洛阳。此后,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这里建都。这四个小朝廷在此建都的时间都不长,总共才33年。因当时战乱频仍,除后周增筑外城初步奠定开封城市规模以外,开封的发展并不大,依旧和唐代的规模差不多。不过,由于五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建都在开封,长安和洛阳逐渐衰落,开封已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公元960年北宋定都于此,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北宋对开封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由于开封地处平原,为四战之地而无山川之险,北宋统治者特别重视开封城的营建。开封城采用城中套城的形式,从里向外分为三重,即宫城、里城和外城。宫城周长五里,居全城之中,主要建筑物基本上对称,排列非常整齐。里城周长20里,是商业区和居民区。外城周长48里,也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外城是军事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城墙坚固雄伟,城上每百步还设马面、战棚等守城设施。城外护城河宽50步,深1丈5尺,通过市区的河道水门都专设有铁窗门以加强防守。城市街道和城门相配合。主要干线称为御路,共有4条,由此分出许多分支,纵横交错成棋盘形,通到各个城门,构成四通八达的市内交通网络。居民区分厢和坊两级,共分成八厢,下辖120坊。街巷每300步设军巡捕一所,有士兵五六人,负责夜间巡逻、防火和治安。
开封是水陆都会,交通便利。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渠)、蔡河、汴河(宋代对大运河的称呼)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分别通往江南、山东和河南中部,航运十分便捷,各方物资源源不断集中到开封城里。特别是汴河更加显得重要,当时人说,汴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即不仅江南,而且远至南海的物资都由此水路运到开封,所覆盖的范围已占宋代领土的一半左右。由于位居华北,是南来北往的陆路中心,陆上交通也很方便。
开封人口众多,约百万以上。商业极其繁荣,有两万多户人家以经商为业,仅在政府登记的店肆就达6400多户,资产10万以上者比比皆是,最多可达百万。此外,还有许多集中的贸易市场。饮食服务行业尤为发达,各种各样的酒楼、饮食店、茶坊鳞次栉比。宋徽宗时翰林画师张择端画的不朽画卷《清明上河图》,正是当时开封街市上纷然杂陈的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开封的手工业也极其繁荣,门类众多,军器、瓷器、织锦、印刷、酿酒和刺绣一向闻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人人数也为以前历代首都所不及,仅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工匠就达八万人以上。
开封文化非常发达。除太学外,还有律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各类专门学校。国家图书馆崇文院等珍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数十万卷,不仅为统治者服务,也为私人著述提供了方便。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在开封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和诗歌。卷帙浩繁的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这时由政府组织在开封编写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科学比较发达的时代,当时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武器,例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一种用水推动机轮来运转的天文仪器),世界上较早用火药制成的武器火药箭,都首先产生在开封。
北宋建都开封,历经九帝共168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占开封,城市惨遭破坏。汴河航运中断,河道逐渐湮塞,此后,开封每况愈下。金代和明代都曾一度设开封为陪都,金末甚至迁都开封,但由于战争特别是黄河的多次泛滥,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开封的经济发展,开封城再也未能重现往日的光彩。
开封衰落以后,北京继之而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朝迁都于此,北京开始成为元、明、清三朝首都(除明初),建都达591年。此外,十六国时期前燕曾都此八年,辽代以此为陪都,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以后迁都于此,直至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如果再往前追溯,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燕国的都城蓟。 ↑返回顶部↑
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商业盛极一时。船车贾贩,遍布四方;奇货异宝,满积京城;粮食、牛马交易最为兴盛;此外,还有书店。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东移到洛阳,来到洛阳的外国商人也很多。
洛阳的学术文化也空前兴盛。政府设有东观、平乐观、兰台和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白虎观是当时辩论经学的主要讲坛。太学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余人。许多文人学士终身居住在这里。许多不朽著作,如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书),都在这里问世。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此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这里还建立了我国较早的天文观察台灵台。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在洛阳尽烧宫室,洛阳毁于一旦。三国魏时又在洛阳修建了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等宫殿,于芳林园开挖陂池,以满足统治者生活的需要。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西晋时洛阳人口较多,工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城有金、马、羊三大市场,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击鼓通知开市闭市。贵族生活奢糜,有不少华丽的建筑物。但西晋只维持了四五十年,西晋末年洛阳又化为一堆瓦砾灰烬。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重建城市。城内外的宫殿园囿建筑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建筑。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在洛阳广建佛寺,佛寺最多时达1367所,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著名的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市南)便是北魏时开始营建的。居民区称为“里”,全城共有220里。其中,通商、达货、调音、乐律、延酤〔gu估〕、治觞〔shang伤〕、慈孝、奉终等里的居民分别以经商、演奏音乐、酿酒、卖棺材等业为生,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里则用来安置内迁的边疆移民。北魏灭亡后,因战争破坏,洛阳再度成为废墟。
隋唐时,洛阳开始了它最辉煌壮丽的一页。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在汉魏旧城西18里重筑新城,并将全国数万家富商大贾迁到洛阳。新城跨洛水两岸,大约周长55里,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城和圆壁城、外郭城等组成。宫城、皇城都在城西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正中门都对着伊阙山,全城以此为中轴线,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居高临下,也便于防卫。城西又有西苑,周200里,苑内广布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又沿龙麟渠建了16所宫院,供皇帝游玩。隋代,城内有居民区120坊和丰都、大同、通远等三个“市”。三市占地广阔,商业繁荣,最大的丰都市方圆八里,据说市内有120个行业,3000余家店铺,周围还有400余家商店。
隋炀帝在营建东京的同时,又从洛阳的西苑引涧水和洛水到黄河。不久,又修成纵贯南北、与黄河相交的大运河和永济渠。这样,从洛阳乘船,南可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北可到达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经济文化更加繁荣。隋炀帝时,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唐代的高宗和武则天经常住在洛阳,当时人称长安、洛阳为“东西二京”,二者地位不相上下。
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不到1/10,开始趋于衰落。五代时虽有后梁、后唐、后晋(约不到二年)建都于此,仍十分衰蔽。北宋时,洛阳一度有所恢复,成为北宋学术文化中心。但北宋灭亡以后,洛阳便一天天衰落下去。
长安、洛阳衰落以后,在洛阳东边的开封继之而起,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早在战国时期,开封就是闻名天下的都城了,那就是前一节提到的魏都大梁。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大梁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一直到隋代,开封仅仅是一个州县小城。
隋代统一全国以后,隋炀帝为了获得江淮流域丰富的物产,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封位于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处,南来的船只一般要在开封附近转入黄河,开封发展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唐中后期,随着朝廷对南方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开封的地位不断上升。
五代时期,后梁朱全忠首先在开封建都,数年后再迁都洛阳。此后,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这里建都。这四个小朝廷在此建都的时间都不长,总共才33年。因当时战乱频仍,除后周增筑外城初步奠定开封城市规模以外,开封的发展并不大,依旧和唐代的规模差不多。不过,由于五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建都在开封,长安和洛阳逐渐衰落,开封已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公元960年北宋定都于此,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北宋对开封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由于开封地处平原,为四战之地而无山川之险,北宋统治者特别重视开封城的营建。开封城采用城中套城的形式,从里向外分为三重,即宫城、里城和外城。宫城周长五里,居全城之中,主要建筑物基本上对称,排列非常整齐。里城周长20里,是商业区和居民区。外城周长48里,也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外城是军事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城墙坚固雄伟,城上每百步还设马面、战棚等守城设施。城外护城河宽50步,深1丈5尺,通过市区的河道水门都专设有铁窗门以加强防守。城市街道和城门相配合。主要干线称为御路,共有4条,由此分出许多分支,纵横交错成棋盘形,通到各个城门,构成四通八达的市内交通网络。居民区分厢和坊两级,共分成八厢,下辖120坊。街巷每300步设军巡捕一所,有士兵五六人,负责夜间巡逻、防火和治安。
开封是水陆都会,交通便利。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渠)、蔡河、汴河(宋代对大运河的称呼)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分别通往江南、山东和河南中部,航运十分便捷,各方物资源源不断集中到开封城里。特别是汴河更加显得重要,当时人说,汴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即不仅江南,而且远至南海的物资都由此水路运到开封,所覆盖的范围已占宋代领土的一半左右。由于位居华北,是南来北往的陆路中心,陆上交通也很方便。
开封人口众多,约百万以上。商业极其繁荣,有两万多户人家以经商为业,仅在政府登记的店肆就达6400多户,资产10万以上者比比皆是,最多可达百万。此外,还有许多集中的贸易市场。饮食服务行业尤为发达,各种各样的酒楼、饮食店、茶坊鳞次栉比。宋徽宗时翰林画师张择端画的不朽画卷《清明上河图》,正是当时开封街市上纷然杂陈的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开封的手工业也极其繁荣,门类众多,军器、瓷器、织锦、印刷、酿酒和刺绣一向闻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人人数也为以前历代首都所不及,仅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工匠就达八万人以上。
开封文化非常发达。除太学外,还有律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各类专门学校。国家图书馆崇文院等珍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数十万卷,不仅为统治者服务,也为私人著述提供了方便。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在开封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和诗歌。卷帙浩繁的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这时由政府组织在开封编写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科学比较发达的时代,当时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武器,例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一种用水推动机轮来运转的天文仪器),世界上较早用火药制成的武器火药箭,都首先产生在开封。
北宋建都开封,历经九帝共168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占开封,城市惨遭破坏。汴河航运中断,河道逐渐湮塞,此后,开封每况愈下。金代和明代都曾一度设开封为陪都,金末甚至迁都开封,但由于战争特别是黄河的多次泛滥,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开封的经济发展,开封城再也未能重现往日的光彩。
开封衰落以后,北京继之而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朝迁都于此,北京开始成为元、明、清三朝首都(除明初),建都达591年。此外,十六国时期前燕曾都此八年,辽代以此为陪都,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以后迁都于此,直至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如果再往前追溯,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燕国的都城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