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纤_分卷阅读_73(2 / 4)
既有这番敬重赞许,众人也不愿使她尴尬,忙拦下张蕴节并那北狄人打斗,又请宝钗入内。那北狄人却自不肯,张蕴节在旁冷笑道:“你怕什么,这穆家的人威逼这薛家姑娘代为和亲,十分不易。有穆家的人跟着,你怕什么?”
这北狄人既是使者,也略知中原礼数,再想一想此番和亲的细故,还是应许了。只他也唯恐有事,到底还是跟到了门外,一个守着前门,一个守着后门,来回走动不休。陈嵘等便相互使了个眼色,也并不十分理会,只暗中派了两个婆子丫鬟嘴碎,专将宝钗被逼和亲一事的细故抖开。
此间种种,宝钗皆不知道,她一入屋中,探春便迎了上来。表姐妹两人四目相对,皆已是红了眼圈儿。探春伸手握住她的双手,哽咽道:“我再料不得,再见宝姐姐你,竟是在这儿的。”宝钗听得心中酸涩,忙偏过脸去,悄声道:“天下之事,哪儿能全料想到呢!”
声音细柔儿感慨,全不似宝钗往日之态,倒有几分黛玉之情。
探春看在眼里,不由得滚下两行泪珠儿,道:“这北地寒苦,我尚在中原都有几分耐不住。你行将远赴,越要往那北边去,往后的日子……”说到这里,她自家已是说不下去了。至如宝钗所嫁之北狄可汗,已是四十余岁,早就娶妻生子,长子都已是二十岁的人这样的话,更是沉在心里,一句也说不出。
谁知宝钗却微微敛容,叹道:“已是如此,还能如何?你放心,我自家心中明白的。这远嫁和亲,哪个能快活?自然都是苦汁子熬出来的。旁的不说,单单我所知晓的,似昭君那般从胡俗,累次嫁与父子,怕也是难免了。”说及这般艰难之事,她却安安稳稳,仿佛一潭深水波澜不惊。
只那微微湿红的双眸,方显出几分悲痛之意。
听到此处,探春再也说不出一个字,猛然转首双泪簌簌如雨而下。屋中竟只有啼哭之声,再无旁的声响。宝钗见状,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伸手轻轻搭在探春肩上,幽幽道:“你不必为我伤心,原也是命数使然,夫复何言。”
探春动了动双唇,又瞧见穆家的丫鬟婆子,方眸光一闪,只拉着宝钗坐下,又说起故旧之事,往日之情,且有劝慰之言。如此种种,暂且不提。只等着宝钗一行人离去,她方寻了陈嵘,双目红肿,哽咽道:“你先前所说之事,有几分把握?”
陈嵘忙拉着她坐下,又倒了一盏茶推过去:“你只管放心,我们已是预备妥当。”恰正如他所说,这日夜里城东便杀声大作,火光冲天。城中人等多半是士卒,皆惊动了起来。一时又有将官喝令,竟也井井有条。一夜过去,城东大门一开,竟又得了一千军功,又有战马俘虏千余人,竟也是一场大胜。
而此时,卫若兰等将官便将北狄使者擒下,又喝问其阴谋。那使者再料想不到其中缘故,只说己方有人不忿,因而自作主张,倒将自己一行人害死。他唯恐无故被杀,恰昨日听到些阴私事,忙拿这个搪塞道:“原是那郡王不愿嫁亲女,随便搪塞了个平民养女。昨日我使人通报,许是内里有人不忿,因而造次,实在并无开战之意。”
这一番话,就随着战报送到了圣上跟前。
此时京中早已因黛玉等人放出风声,民间多有鄙夷东平郡王穆家。此时朝野一体,都压向东平郡王,他再三奔波却无法可设,只得忍痛舍了亲女,将她送去和亲。
今番东平郡王府上,皆是涕泪相送,再没先前送宝钗时的端方。
第二百一十二章 叹和亲宝钗重归京
这消息一路穿山越岭,到了宝钗耳中,她虽是欢喜之极,却不曾失了仪态,反倒幽幽一叹,道:“终究免不了还要和亲的。”言下之意,她待那要和亲的县主,东平郡王之女,颇有同命相怜之意。
探春在旁坐着,听她这么说,便也减去了三分喜悦,因点头道:“宝姐姐说的是。那穆家固然不好,可和亲的女孩儿哪个不可怜可悯?”说到这里,她又自一叹,道:“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却是传说为明妃王昭君所吟的怨词最后两句。
宝钗一听即明,双目微合,好半日才慢慢道:“这一首怨词,因不曾载入史册,原是不是明妃所做,倒也是存疑的。只情真意切,论我心想来,便不是明妃,也是和亲女子的切肤之痛。”
两人正自说着,边上的莺儿便插了一句,因道:“奶奶并姑娘说着半日的话,且吃两口茶,润一润唇才是。”说着,她已是将新近烹好的茶端了上来。
探春见着她满脸皆是笑,便道:“你倒欢喜。”
莺儿越发眉眼含笑,道:“怎不欢喜?奶奶并姑娘说了这半日的话,我也听得不大懂,只一条儿却最明白不过的——总归姑娘是能回去,与太太、大爷团聚。这就是好事儿!怎能不欢喜?要不是我不晓得该往何处谢恩人,早跑去三跪九叩了。纵如此,我早前也往各处神仙都烧了香,只盼着我们姑娘从今往后都好好儿。”
宝钗听了,便勾起先前思量,因与探春道:“这话倒是提醒了我,竟要谢你们与我周转筹划才是。”
听得这一句,探春斟酌片刻,便将旁人遣退,又将其中内情一五一十说与宝钗。宝钗方知道,京中黛玉等姐妹如何为她奔走,而边塞探春夫妇并卫若兰袍泽又为她冒了怎样的风险。此间种种,由不得她不心生感激:“原是如此。”
吐出这四个字,宝钗慢慢起身,与探春深深一礼。
探春不等她言语,就忙伸手将她搀扶起来,因道:“休要多礼。你也是通人,自是明白的。我们虽做了这许多,却也并非全因你之故。再有,这也是各方联手,方能有这般光景。论说个人,实则也是略尽绵薄之力。这样的事,难道换做你,你便不动一个指头儿?若再要如此,倒真真是要生分了。”
“虽有大恩不言谢这样的话,然而再造之恩,却叫我怎么能轻易搁下?”宝钗言辞款款,柔声道:“再有如你所述,那卫大爷的袍泽兄弟,原与我素不相识,却为了担了干系。再要只做不知,我岂不是成了忘恩负义之辈?”
这话原也在理。
探春也知道,依着宝钗的聪敏,她自知道先前那一番谋划,八成是因为东平郡王一家行事招致怨恨不满,她和亲多是顺带为之。可情理恩义两字却不能这么算的。不管怎么说,宝钗也是受益不必和亲了的。因而,探春略一思量,便道:“既你盛情如此,我便请我们三爷代你设一宴,如何?彼时你在屏风后拜谢一番,竟也罢了。到底这样的事,还须得姨妈并表兄出面。”
宝钗自是应下,又托探春送信:“家书倒还罢了,只二姐姐、林妹妹、云妹妹、四妹妹皆为我担了干系,我现今回不去,总要书信一封才是道理。” ↑返回顶部↑
这北狄人既是使者,也略知中原礼数,再想一想此番和亲的细故,还是应许了。只他也唯恐有事,到底还是跟到了门外,一个守着前门,一个守着后门,来回走动不休。陈嵘等便相互使了个眼色,也并不十分理会,只暗中派了两个婆子丫鬟嘴碎,专将宝钗被逼和亲一事的细故抖开。
此间种种,宝钗皆不知道,她一入屋中,探春便迎了上来。表姐妹两人四目相对,皆已是红了眼圈儿。探春伸手握住她的双手,哽咽道:“我再料不得,再见宝姐姐你,竟是在这儿的。”宝钗听得心中酸涩,忙偏过脸去,悄声道:“天下之事,哪儿能全料想到呢!”
声音细柔儿感慨,全不似宝钗往日之态,倒有几分黛玉之情。
探春看在眼里,不由得滚下两行泪珠儿,道:“这北地寒苦,我尚在中原都有几分耐不住。你行将远赴,越要往那北边去,往后的日子……”说到这里,她自家已是说不下去了。至如宝钗所嫁之北狄可汗,已是四十余岁,早就娶妻生子,长子都已是二十岁的人这样的话,更是沉在心里,一句也说不出。
谁知宝钗却微微敛容,叹道:“已是如此,还能如何?你放心,我自家心中明白的。这远嫁和亲,哪个能快活?自然都是苦汁子熬出来的。旁的不说,单单我所知晓的,似昭君那般从胡俗,累次嫁与父子,怕也是难免了。”说及这般艰难之事,她却安安稳稳,仿佛一潭深水波澜不惊。
只那微微湿红的双眸,方显出几分悲痛之意。
听到此处,探春再也说不出一个字,猛然转首双泪簌簌如雨而下。屋中竟只有啼哭之声,再无旁的声响。宝钗见状,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伸手轻轻搭在探春肩上,幽幽道:“你不必为我伤心,原也是命数使然,夫复何言。”
探春动了动双唇,又瞧见穆家的丫鬟婆子,方眸光一闪,只拉着宝钗坐下,又说起故旧之事,往日之情,且有劝慰之言。如此种种,暂且不提。只等着宝钗一行人离去,她方寻了陈嵘,双目红肿,哽咽道:“你先前所说之事,有几分把握?”
陈嵘忙拉着她坐下,又倒了一盏茶推过去:“你只管放心,我们已是预备妥当。”恰正如他所说,这日夜里城东便杀声大作,火光冲天。城中人等多半是士卒,皆惊动了起来。一时又有将官喝令,竟也井井有条。一夜过去,城东大门一开,竟又得了一千军功,又有战马俘虏千余人,竟也是一场大胜。
而此时,卫若兰等将官便将北狄使者擒下,又喝问其阴谋。那使者再料想不到其中缘故,只说己方有人不忿,因而自作主张,倒将自己一行人害死。他唯恐无故被杀,恰昨日听到些阴私事,忙拿这个搪塞道:“原是那郡王不愿嫁亲女,随便搪塞了个平民养女。昨日我使人通报,许是内里有人不忿,因而造次,实在并无开战之意。”
这一番话,就随着战报送到了圣上跟前。
此时京中早已因黛玉等人放出风声,民间多有鄙夷东平郡王穆家。此时朝野一体,都压向东平郡王,他再三奔波却无法可设,只得忍痛舍了亲女,将她送去和亲。
今番东平郡王府上,皆是涕泪相送,再没先前送宝钗时的端方。
第二百一十二章 叹和亲宝钗重归京
这消息一路穿山越岭,到了宝钗耳中,她虽是欢喜之极,却不曾失了仪态,反倒幽幽一叹,道:“终究免不了还要和亲的。”言下之意,她待那要和亲的县主,东平郡王之女,颇有同命相怜之意。
探春在旁坐着,听她这么说,便也减去了三分喜悦,因点头道:“宝姐姐说的是。那穆家固然不好,可和亲的女孩儿哪个不可怜可悯?”说到这里,她又自一叹,道:“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却是传说为明妃王昭君所吟的怨词最后两句。
宝钗一听即明,双目微合,好半日才慢慢道:“这一首怨词,因不曾载入史册,原是不是明妃所做,倒也是存疑的。只情真意切,论我心想来,便不是明妃,也是和亲女子的切肤之痛。”
两人正自说着,边上的莺儿便插了一句,因道:“奶奶并姑娘说着半日的话,且吃两口茶,润一润唇才是。”说着,她已是将新近烹好的茶端了上来。
探春见着她满脸皆是笑,便道:“你倒欢喜。”
莺儿越发眉眼含笑,道:“怎不欢喜?奶奶并姑娘说了这半日的话,我也听得不大懂,只一条儿却最明白不过的——总归姑娘是能回去,与太太、大爷团聚。这就是好事儿!怎能不欢喜?要不是我不晓得该往何处谢恩人,早跑去三跪九叩了。纵如此,我早前也往各处神仙都烧了香,只盼着我们姑娘从今往后都好好儿。”
宝钗听了,便勾起先前思量,因与探春道:“这话倒是提醒了我,竟要谢你们与我周转筹划才是。”
听得这一句,探春斟酌片刻,便将旁人遣退,又将其中内情一五一十说与宝钗。宝钗方知道,京中黛玉等姐妹如何为她奔走,而边塞探春夫妇并卫若兰袍泽又为她冒了怎样的风险。此间种种,由不得她不心生感激:“原是如此。”
吐出这四个字,宝钗慢慢起身,与探春深深一礼。
探春不等她言语,就忙伸手将她搀扶起来,因道:“休要多礼。你也是通人,自是明白的。我们虽做了这许多,却也并非全因你之故。再有,这也是各方联手,方能有这般光景。论说个人,实则也是略尽绵薄之力。这样的事,难道换做你,你便不动一个指头儿?若再要如此,倒真真是要生分了。”
“虽有大恩不言谢这样的话,然而再造之恩,却叫我怎么能轻易搁下?”宝钗言辞款款,柔声道:“再有如你所述,那卫大爷的袍泽兄弟,原与我素不相识,却为了担了干系。再要只做不知,我岂不是成了忘恩负义之辈?”
这话原也在理。
探春也知道,依着宝钗的聪敏,她自知道先前那一番谋划,八成是因为东平郡王一家行事招致怨恨不满,她和亲多是顺带为之。可情理恩义两字却不能这么算的。不管怎么说,宝钗也是受益不必和亲了的。因而,探春略一思量,便道:“既你盛情如此,我便请我们三爷代你设一宴,如何?彼时你在屏风后拜谢一番,竟也罢了。到底这样的事,还须得姨妈并表兄出面。”
宝钗自是应下,又托探春送信:“家书倒还罢了,只二姐姐、林妹妹、云妹妹、四妹妹皆为我担了干系,我现今回不去,总要书信一封才是道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