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_分卷阅读_28(2 / 4)
文人最是喜欢追逐名人效应了,而且藤编制品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正适合这些清高的读书人。
“大哥回头可以试着做一批箱笼、画筒、笔筒、花架这样的小件,推了车在学堂外边卖着试试。最好在上面编一些梅兰竹菊之类的花纹,应该能讨读书人的喜欢。”
大件的器具就可以慢慢琢磨,做出来之后挑了样品摆在木枋里展示。若是有人看中了,买走了,就再补一件新的过来。不然若是一股脑的都放在木枋,怕是自家的生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她是乐意在力能所及的前提下帮助一下身边的人,但要是为此损害自己的利益,她还是做不到的。
蒋大自嘲地笑笑,“没想到我这二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学着去看书本子。”虽然只是画册,也可称得上是书了,还真是不可思议。
说到看书,周琳这才意识到,自家男人还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就跟蒋大说,“大哥别觉得认字没什么用,就光想着看看上面的画就行。等回头大哥挣了钱,还是要有个自己的铺子,到时候可还要算账看账本,怎么也不能做个睁眼瞎啊。我过两天去把宝儿开蒙的书抄一遍回来,教给福生,你也跟着学一学吧。”
虽然蒋大觉得认字这种事,没有点慧根的人是学不来的。但是弟妹好心要教了,他也不能不识趣,那就跟着学一学吧,正好回家还能教一教淘淘。
可惜淘淘似乎没有长那根爱学习的筋,反而整天兴致勃勃地跟着蒋大学藤编,一双小胖手骨头还没长硬,就拿着藤条跃跃欲试。蒋大恨铁不成钢,硬扳也扳不过来,只能放弃了让儿子做个体面人的想法。
不过这样也好,自家的藤编技术也算后继有人了。但是大冬天里做藤编,他一个大人都觉得辛苦,就更不舍不得儿子去学了。还是等几年大了点,再让他开始学吧,现在就跟着自己看看就行。
等蒋大终于抽了空准备去镇上买画册,没想到最后却气鼓鼓地空手而归了。
那天蒋大到了镇上,问了几个人,才知道书肆都在学堂的那条文华街。等他七拐八拐终于到了文华街,看着几间装饰得风雅气派的书肆,踟蹰了好半天才鼓起勇气挑了一家稍小一点的门脸进去。
没想到还没等蒋大进门,他就被书肆的掌柜拦住了。那清瘦的掌柜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蒋大不由得心生敬意,好声好气地问,“掌柜的,我想买几本画册,就是那种......”
结果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瘦掌柜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鄙夷地说,“看你这打扮,也不是读书人吧?是家里有人读书?”
蒋大不知道掌柜的问这些是什么道理,只能如实回答,“我不是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什么人读书,我买画册是......”
“走走走,一个乡下人还想来书肆买书?充什么大头?我们这随便一本书都够你家吃上两年饭了,你买得起吗?还是回家伺候那几亩地吧,别异想天开了。”那掌柜大冬天的摇着把纸扇,连连把蒋大往外面赶。
说实在的,被人这样看轻,蒋大当时就想发火。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不配看书认字了?但是稍微动动脑子,他也知道能在文华街开得起书肆的,背后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不是个有功名的,就是个极其富贵的,至少捏死他不费什么劲儿。
因此,虽然蒋大心里窝火,也只能忍气吞声走了。回去后他特别羞愧地跟二弟两口子说了买画册的遭遇,看他们能不能托人帮个忙买一下。
周琳这才知道,读书人在这里的地位是多么高,而普通的百姓地位又是如何的低,因此更加坚定了让儿子将来好好读书的信念。
说起来周琳认识的人里,也就娘家的族兄怀瑾和姑姑家的小三儿了,至于她刚去学堂的弟弟宝儿就可以忽略了。不过想想,虽然怀瑾有功名,书肆肯定不敢难为,但也正因为这个才不好劳动人家。
最后还是让小三儿打扮一番,穿了体面的长衫去了书肆一趟,才买了两本关于建筑和家具的画册回来。这类的书实在难买,也只能看周鑫什么时候再去南边,托他带一些绘有时兴花样的画册回来。
就在蒋大用功识字、看画、练习藤编的时候,腊月已经悄悄到了。都说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福亮就是如此。他和雪娥的婚事正是定在腊月二十八,恰好娶了媳妇隔天就过年,再应景不过了。也不知道陈氏找的什么人算的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码字到一半,桂圆家的电脑椅突然断了两个腿,摔了一个屁股蹲。左手手腕扭了,右手手掌撑地太用力,肿了......好倒霉,求安慰,求抱抱~
☆、第65章 心冷
腊月二十八这天,过了午时, 福亮就穿戴一新, 等着出发了。周琳平时看这个小叔子成天一副跳脱的样子, 总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成想这一装扮起来, 也有了几分大人的模样。
想了想张家人那副爱钱的德行, 周琳赶紧回屋多拿了几个红封出来,交给福亮,嘱咐道, “如果去了张家, 他们不肯放新娘子出门, 就多塞几个红封, 千万不要跟他们去冲突。大喜的日子, 闹起来了,雪娥脸上也挂不住。”
福亮谢过了二嫂, 就把红封塞给族里的一个大哥,鸡蛋不能放在几个篮子里。万一身上的红封不够了, 再拿来应急也不晚。最后他又检查了一下自己恩穿着, 就招呼着迎亲的队伍出发了。
福亮这次的迎亲阵容虽然比不上周琳那会儿,在上湾村也算是不错了。只见前面走着两排吹响器的队伍, 一边三个, 吹唢呐的, 吹笙的,敲梆子打锣的,热热闹闹, 喜气洋洋。后面跟着一顶两人小轿,四个本家的青壮,一个喜娘,最后面的是几个担着礼物的汉子。
乡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除了逢年过节,也就红白喜事的时候可以看一回热闹了。因此,迎亲队伍一出门,道路两边就围了一群大人孩子,一直跟出村子半里地才恋恋不舍的回来。
一曲百鸟朝凤吹完,又换了天姬送子,大小关门,一路换了七八个曲子,直到吹到喜迎春,花轿才到了张家门前。
按理说娘家人这时候都该守在门前,等着迎接迎亲队伍,但是张家门前却冷清得不像办喜事的样子。
福亮忍不住黑了脸,不过想到这是自己的大喜日子,只得又换上笑脸,过去叫门。手都拍红了,叫了好半天,就连附近的街坊都忍不住议论起来,张母才一脸不高兴地开了门,硬邦邦地扔下一句,“进来吧!” ↑返回顶部↑
“大哥回头可以试着做一批箱笼、画筒、笔筒、花架这样的小件,推了车在学堂外边卖着试试。最好在上面编一些梅兰竹菊之类的花纹,应该能讨读书人的喜欢。”
大件的器具就可以慢慢琢磨,做出来之后挑了样品摆在木枋里展示。若是有人看中了,买走了,就再补一件新的过来。不然若是一股脑的都放在木枋,怕是自家的生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她是乐意在力能所及的前提下帮助一下身边的人,但要是为此损害自己的利益,她还是做不到的。
蒋大自嘲地笑笑,“没想到我这二十多岁的人了,还要学着去看书本子。”虽然只是画册,也可称得上是书了,还真是不可思议。
说到看书,周琳这才意识到,自家男人还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就跟蒋大说,“大哥别觉得认字没什么用,就光想着看看上面的画就行。等回头大哥挣了钱,还是要有个自己的铺子,到时候可还要算账看账本,怎么也不能做个睁眼瞎啊。我过两天去把宝儿开蒙的书抄一遍回来,教给福生,你也跟着学一学吧。”
虽然蒋大觉得认字这种事,没有点慧根的人是学不来的。但是弟妹好心要教了,他也不能不识趣,那就跟着学一学吧,正好回家还能教一教淘淘。
可惜淘淘似乎没有长那根爱学习的筋,反而整天兴致勃勃地跟着蒋大学藤编,一双小胖手骨头还没长硬,就拿着藤条跃跃欲试。蒋大恨铁不成钢,硬扳也扳不过来,只能放弃了让儿子做个体面人的想法。
不过这样也好,自家的藤编技术也算后继有人了。但是大冬天里做藤编,他一个大人都觉得辛苦,就更不舍不得儿子去学了。还是等几年大了点,再让他开始学吧,现在就跟着自己看看就行。
等蒋大终于抽了空准备去镇上买画册,没想到最后却气鼓鼓地空手而归了。
那天蒋大到了镇上,问了几个人,才知道书肆都在学堂的那条文华街。等他七拐八拐终于到了文华街,看着几间装饰得风雅气派的书肆,踟蹰了好半天才鼓起勇气挑了一家稍小一点的门脸进去。
没想到还没等蒋大进门,他就被书肆的掌柜拦住了。那清瘦的掌柜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蒋大不由得心生敬意,好声好气地问,“掌柜的,我想买几本画册,就是那种......”
结果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瘦掌柜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鄙夷地说,“看你这打扮,也不是读书人吧?是家里有人读书?”
蒋大不知道掌柜的问这些是什么道理,只能如实回答,“我不是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什么人读书,我买画册是......”
“走走走,一个乡下人还想来书肆买书?充什么大头?我们这随便一本书都够你家吃上两年饭了,你买得起吗?还是回家伺候那几亩地吧,别异想天开了。”那掌柜大冬天的摇着把纸扇,连连把蒋大往外面赶。
说实在的,被人这样看轻,蒋大当时就想发火。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不配看书认字了?但是稍微动动脑子,他也知道能在文华街开得起书肆的,背后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不是个有功名的,就是个极其富贵的,至少捏死他不费什么劲儿。
因此,虽然蒋大心里窝火,也只能忍气吞声走了。回去后他特别羞愧地跟二弟两口子说了买画册的遭遇,看他们能不能托人帮个忙买一下。
周琳这才知道,读书人在这里的地位是多么高,而普通的百姓地位又是如何的低,因此更加坚定了让儿子将来好好读书的信念。
说起来周琳认识的人里,也就娘家的族兄怀瑾和姑姑家的小三儿了,至于她刚去学堂的弟弟宝儿就可以忽略了。不过想想,虽然怀瑾有功名,书肆肯定不敢难为,但也正因为这个才不好劳动人家。
最后还是让小三儿打扮一番,穿了体面的长衫去了书肆一趟,才买了两本关于建筑和家具的画册回来。这类的书实在难买,也只能看周鑫什么时候再去南边,托他带一些绘有时兴花样的画册回来。
就在蒋大用功识字、看画、练习藤编的时候,腊月已经悄悄到了。都说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福亮就是如此。他和雪娥的婚事正是定在腊月二十八,恰好娶了媳妇隔天就过年,再应景不过了。也不知道陈氏找的什么人算的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码字到一半,桂圆家的电脑椅突然断了两个腿,摔了一个屁股蹲。左手手腕扭了,右手手掌撑地太用力,肿了......好倒霉,求安慰,求抱抱~
☆、第65章 心冷
腊月二十八这天,过了午时, 福亮就穿戴一新, 等着出发了。周琳平时看这个小叔子成天一副跳脱的样子, 总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成想这一装扮起来, 也有了几分大人的模样。
想了想张家人那副爱钱的德行, 周琳赶紧回屋多拿了几个红封出来,交给福亮,嘱咐道, “如果去了张家, 他们不肯放新娘子出门, 就多塞几个红封, 千万不要跟他们去冲突。大喜的日子, 闹起来了,雪娥脸上也挂不住。”
福亮谢过了二嫂, 就把红封塞给族里的一个大哥,鸡蛋不能放在几个篮子里。万一身上的红封不够了, 再拿来应急也不晚。最后他又检查了一下自己恩穿着, 就招呼着迎亲的队伍出发了。
福亮这次的迎亲阵容虽然比不上周琳那会儿,在上湾村也算是不错了。只见前面走着两排吹响器的队伍, 一边三个, 吹唢呐的, 吹笙的,敲梆子打锣的,热热闹闹, 喜气洋洋。后面跟着一顶两人小轿,四个本家的青壮,一个喜娘,最后面的是几个担着礼物的汉子。
乡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除了逢年过节,也就红白喜事的时候可以看一回热闹了。因此,迎亲队伍一出门,道路两边就围了一群大人孩子,一直跟出村子半里地才恋恋不舍的回来。
一曲百鸟朝凤吹完,又换了天姬送子,大小关门,一路换了七八个曲子,直到吹到喜迎春,花轿才到了张家门前。
按理说娘家人这时候都该守在门前,等着迎接迎亲队伍,但是张家门前却冷清得不像办喜事的样子。
福亮忍不住黑了脸,不过想到这是自己的大喜日子,只得又换上笑脸,过去叫门。手都拍红了,叫了好半天,就连附近的街坊都忍不住议论起来,张母才一脸不高兴地开了门,硬邦邦地扔下一句,“进来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