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娘子_分卷阅读_135(2 / 4)
她道:“说不心动那是假的,可我已经不是个孩子了,自然知道,婚姻大事不是仅靠着心动就能成事的。原本我对郑家大郎也用过心,可结果却……之后我就看得很透了。就算两个人心里都有些什么,只单凭那一点什么,是不可能支撑两个人一辈子的。所以老祖宗们才会说什么‘门当户对’。我和那郑家大郎都算不得是门当户对,又何况他还是堂堂安国公。就算我硬是嫁过去,只那个国公府,就不是我这么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妇能撑得起来的。年轻的时候或许不显,我们可以凭着情分维持一段好时光,可时间久了,情分淡了,我又该如何自处?所以,还请干娘帮着拒了吧。”
莫娘子拒了安国公的提亲后,京城那边就再没派人过来了。
莫娘子以为,那位高权重的安国公欲要明媒正娶吉祥这么个没出身没地位的孤女,就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却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她家里还有更劲爆的——那一方诸侯,土皇帝一样的广陵王,居然看中了她那养女阿愁,且也是要明媒正娶……
一向觉得自己对贵人喜好十分了解的莫娘子,很有些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而,从前世起,阿愁就不是个习惯于向人袒露自己内心的人。便是如今莫娘子问起来,她也没办法对着莫娘子剖解心声,只讷讷道:“李穆他说要娶我……一辈子就我一个……而且,他为这件事早就在做准备了……其实,这件事,他已经跟皇上通过气了……皇上好像也没反对……总之,我……答应他了……”
她虽然把话说得吭吭吃吃,内容还是叫莫娘子大吃了一惊。她再没想到,她以为八字应该还没一撇的事,那广陵王早事先跟皇帝打好了招呼……
皇帝呀!!!
莫娘子伸手摸了摸额,忽然觉得整个世界都玄幻了。于是,处于半失神状态的她喃喃说道:“前些天阿柳过来时,我俩还商量着,问一问你对柳青有什么看法的……”
那意思就是说,莫娘子原打算把她嫁给柳青了……
想到柳青,阿愁不由就想到柳青看向吉祥时的眼神。
当年一心想要从军的少年郎,如今也早已经长成了一枚精壮青年,且也正式开始接手了柳家织坊的生意。
之前制作《丝路花雨》里的戏服时,阿愁特特在柳氏织坊里定制了一批特别设计的衣料。正是那个时候,柳青通过她认识了吉祥。
要说起来,其实不管是阿愁还是柳青,心里都是把对方当家人一样看待的,所以柳青面对阿愁时,常常是大咧咧的作派,偏他在吉祥面前时,是各种各色的缩手缩脚放不开。
阿愁这两世人见了,哪还有不明白的。只是因为柳青没有明说,她也不好挑明。至于吉祥对此事是个什么看法,阿愁觉得,她应该也感觉到了柳青那时不时就瞟过来的眼,如今只是在装傻充愣罢了。
于是她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报告给了莫娘子。
莫娘子听了,呆怔了好一会儿,才叹着气道:“算了,不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阿愁则忍不住微笑了起来。
第一百六十二章·治理
虽然李穆守着孝, 这却并不影响他处理公务。
而虽说他是一方诸侯, 可因为之前的老广陵王不问事,万事都丢给刺史管着,如今他想要回他原该有的权力时, 原掌握着大权的刺史就未必肯那么轻易放手了。
于是,在阿愁这等市井小人物看不到的地方,广陵城里隐隐刮起一阵争权夺利的小旋风。
对于广陵王和广陵刺史的这场交锋,远在京城的宣仁皇帝其实心知肚明。因为广陵王早在扶柩北上时,就曾将他要做的事跟宣仁皇帝密谈过好几回。
如今大唐立世百载,朝堂上下已经沉疴泛滥。这一点,宣仁皇帝早就心知肚明。他虽然看似优柔, 其实心里主意极正,不然他也不会顶着宫内宫外的压力断然立一个低层宫女做皇后了。只是, 他一向擅长以柔克刚和借力打力的招术, 这才给朝臣们一个错误的中庸君王的印象。
李穆的那些变革计划, 其实宣仁皇帝自己也早有过想法的。可他便是有心锐意进取, 执政却只奉行一个“稳”字, 虽然知道那些变革势在必行,到底不愿意因此引来朝廷上下的震动。如今既然李穆主动提出愿意拿他的封地做个冒险试水的“先行官”,且还承诺每年上缴国库的税供不变,宣仁皇帝又何乐而不为。
因此, 当刺史大人几次密告上京,说广陵王年幼胡闹时,宣仁皇帝只装聋作哑, 默默做了李穆背后的靠山。
李穆从京城回来后,和那刺史商量的头一件事,便是计划拆掉城里那些如今已经令百姓怨声载道的坊墙,并且重新规划广陵城的道路,以解决城里日益拥堵的交通。
刺史听了,立时拿出那套“祖宗章法不可变”的陈词烂调来说事。
李穆则以当年大唐开国皇帝早年间定下的几条律法,因不适用又在晚年改掉的例子,反驳了刺史的反对。
这场官司打到京城,皇帝继续装聋作哑,朝臣则分作两派。那朝堂上的激烈争议还没下个定论,广陵刺史弹劾广陵王的奏折则已经递到了皇帝的龙案之上。
却原来,年少气盛的广陵王居然不等朝廷的旨意,就已经先行动了手。他命坊间百姓自己投票决定要不要拆墙。自然,早被这坊墙搞得没脾气的百姓们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于是广陵王便这么一纸公文下去,允许坊间百姓自行动手拆墙,甚至还允许百姓将那拆下的墙砖拿回家去自用——这一举措,不仅赢得百姓的一致赞许,还为他省下一应拆墙和处理老墙砖的花费。 ↑返回顶部↑
莫娘子拒了安国公的提亲后,京城那边就再没派人过来了。
莫娘子以为,那位高权重的安国公欲要明媒正娶吉祥这么个没出身没地位的孤女,就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却是一点儿也没想到,她家里还有更劲爆的——那一方诸侯,土皇帝一样的广陵王,居然看中了她那养女阿愁,且也是要明媒正娶……
一向觉得自己对贵人喜好十分了解的莫娘子,很有些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而,从前世起,阿愁就不是个习惯于向人袒露自己内心的人。便是如今莫娘子问起来,她也没办法对着莫娘子剖解心声,只讷讷道:“李穆他说要娶我……一辈子就我一个……而且,他为这件事早就在做准备了……其实,这件事,他已经跟皇上通过气了……皇上好像也没反对……总之,我……答应他了……”
她虽然把话说得吭吭吃吃,内容还是叫莫娘子大吃了一惊。她再没想到,她以为八字应该还没一撇的事,那广陵王早事先跟皇帝打好了招呼……
皇帝呀!!!
莫娘子伸手摸了摸额,忽然觉得整个世界都玄幻了。于是,处于半失神状态的她喃喃说道:“前些天阿柳过来时,我俩还商量着,问一问你对柳青有什么看法的……”
那意思就是说,莫娘子原打算把她嫁给柳青了……
想到柳青,阿愁不由就想到柳青看向吉祥时的眼神。
当年一心想要从军的少年郎,如今也早已经长成了一枚精壮青年,且也正式开始接手了柳家织坊的生意。
之前制作《丝路花雨》里的戏服时,阿愁特特在柳氏织坊里定制了一批特别设计的衣料。正是那个时候,柳青通过她认识了吉祥。
要说起来,其实不管是阿愁还是柳青,心里都是把对方当家人一样看待的,所以柳青面对阿愁时,常常是大咧咧的作派,偏他在吉祥面前时,是各种各色的缩手缩脚放不开。
阿愁这两世人见了,哪还有不明白的。只是因为柳青没有明说,她也不好挑明。至于吉祥对此事是个什么看法,阿愁觉得,她应该也感觉到了柳青那时不时就瞟过来的眼,如今只是在装傻充愣罢了。
于是她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观察所得报告给了莫娘子。
莫娘子听了,呆怔了好一会儿,才叹着气道:“算了,不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阿愁则忍不住微笑了起来。
第一百六十二章·治理
虽然李穆守着孝, 这却并不影响他处理公务。
而虽说他是一方诸侯, 可因为之前的老广陵王不问事,万事都丢给刺史管着,如今他想要回他原该有的权力时, 原掌握着大权的刺史就未必肯那么轻易放手了。
于是,在阿愁这等市井小人物看不到的地方,广陵城里隐隐刮起一阵争权夺利的小旋风。
对于广陵王和广陵刺史的这场交锋,远在京城的宣仁皇帝其实心知肚明。因为广陵王早在扶柩北上时,就曾将他要做的事跟宣仁皇帝密谈过好几回。
如今大唐立世百载,朝堂上下已经沉疴泛滥。这一点,宣仁皇帝早就心知肚明。他虽然看似优柔, 其实心里主意极正,不然他也不会顶着宫内宫外的压力断然立一个低层宫女做皇后了。只是, 他一向擅长以柔克刚和借力打力的招术, 这才给朝臣们一个错误的中庸君王的印象。
李穆的那些变革计划, 其实宣仁皇帝自己也早有过想法的。可他便是有心锐意进取, 执政却只奉行一个“稳”字, 虽然知道那些变革势在必行,到底不愿意因此引来朝廷上下的震动。如今既然李穆主动提出愿意拿他的封地做个冒险试水的“先行官”,且还承诺每年上缴国库的税供不变,宣仁皇帝又何乐而不为。
因此, 当刺史大人几次密告上京,说广陵王年幼胡闹时,宣仁皇帝只装聋作哑, 默默做了李穆背后的靠山。
李穆从京城回来后,和那刺史商量的头一件事,便是计划拆掉城里那些如今已经令百姓怨声载道的坊墙,并且重新规划广陵城的道路,以解决城里日益拥堵的交通。
刺史听了,立时拿出那套“祖宗章法不可变”的陈词烂调来说事。
李穆则以当年大唐开国皇帝早年间定下的几条律法,因不适用又在晚年改掉的例子,反驳了刺史的反对。
这场官司打到京城,皇帝继续装聋作哑,朝臣则分作两派。那朝堂上的激烈争议还没下个定论,广陵刺史弹劾广陵王的奏折则已经递到了皇帝的龙案之上。
却原来,年少气盛的广陵王居然不等朝廷的旨意,就已经先行动了手。他命坊间百姓自己投票决定要不要拆墙。自然,早被这坊墙搞得没脾气的百姓们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于是广陵王便这么一纸公文下去,允许坊间百姓自行动手拆墙,甚至还允许百姓将那拆下的墙砖拿回家去自用——这一举措,不仅赢得百姓的一致赞许,还为他省下一应拆墙和处理老墙砖的花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