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重生)_分卷阅读_324(2 / 4)
宋晏想过要出头,但是是他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点着头恨不得手已经搭在他肩膀上了,告诉圣人他们也都是跟宋晏站在一起的。
众人的意见这样表达,俱泰都可以直接一耙上去说他们是朋党了。
然而俱泰似乎刚想争这个问题,殷胥先开口:“那你说来听听。”
宋晏上前一步,竹承语与户部工部官员退回队内,谁都嗅到了空气中与众不同的气氛,谁也都知道现在局面已经跟他们无关了。
群臣也都静默下来了,当年俱泰开口在朝堂上与圣人议政,也没有这个场面。宋晏也没有什么退路,他再骂猪队友也没用,上前一步道:“臣是认为如今国家之利尽被大商贾掠夺,朝廷伸不开手脚而民间大量流富,若这些财富流回朝廷,则国家富强。各地因宽而乱,且不说各地宵禁放开后,州城、京城内治安混乱,刑案频发;而且各地随意通行,无需路引,百姓流窜,大量土地被抛荒。”
他说起来条理清晰,倒是许多大臣俱在点头:“甚至有关中百姓,自家有地而不耕种,反而养花贩售,于县镇买米买菜,汴州城外已经不事农耕,大片沃土望去,尽是花田菜地与桑蚕,反而无人事耕田!各地通商口岸频繁开设,甚至有渔民敢船板出海,小舟通夷!听闻广州便是被夷人侵占,直到圣人大破南朝才平定,往后难道各个口岸都要被夷人所占?或许这些都不是将大邺推倒的关键,但种种征兆,臣心感大邺的动荡与不安。迟早会演变成更严峻的境况!”
殷胥看向那些点头的守旧派官员:“你们都是担心这些?”
众人点头,七嘴八舌的补充起来,殷胥听了一会儿,抬手道:“那你认为有什么解决方案。”
宋晏抬手道:“臣还只是初步想法,但是问题已经变得急迫了。臣认为应该破富户以济平民,缴巨贾以归国财,立方田以保产粮,阻迁徙以定地方。大邺如今富户多,贫民也多,土地遭兼并后,为佃户被诈契约者沦为流民,吃的尽是朝廷的救济;巨贾在地方上富可敌一小国,资源充足,实力强大,不但欺压市场,也能为霸一方,子嗣做官后必定想通过官场暗中协助自家。还有土地兼并一事,圣人虽然推出一系列维护佃农的契约法令,然而佃农大多不识法,被欺骗者也不在少数——”
他归纳的这四条,还没来得及说完,朝堂上被他的语气甚至带出一片群情激昂,殷胥忽然冷冷开口:“既然心有方针,又想着利民惠民,你身为舍人,为何不向上提出?你身为舍人,既可以向政事堂提出政见,也可以递交给事中、递交给太后,甚至直接可以将这番话在朝堂上说出口。却没想到这么多大臣知道了你的政见,你作为朕身边的舍人,却唯有朕与太后不知,这几个高官不知啊。你这是自结盟党,觉得众人发言朕才能听得到?”
殷胥这是进了场,头一回提着盟党二字。
场面一下子冷了。
朋党之诟病,议论了至少千年,每一个士子都知晓朋党的危害,甚至以结朋党之名来攻击自己的政敌,议论朋党的危害。然而人们因同德或同利结党,却在这个斥责的伴随下常年不断。
说着说着改政,圣人忽然一块大板砖对头扔来,论谁也要懵了。
宋晏缓缓道:“若要改革变法,自然不是一人之事。圣人重用钱尚书,但变革并非一人所能完成,需要这一个先头人的身边有能协助改政变法进行下去的众臣。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努力就能变成的法。臣心知这一点,更知晓官场倾轧,知晓改政当急。若臣只有一人,没有信任的臣子可以帮忙贯彻配合,没有有德之士赞同,怎可能进行下去!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言下之意:若说我是朋党,那圣人就是不辨小人君子!天下能否太平,看的就是圣人您能不能慧眼识珠,英明辨别!
他这句话猛地撂下,若不是知道守旧派私下的动作,这番话多么像诤言。
殷胥的心思,群臣看不懂也不是头一回了。
一瞬间,大部分浑水摸鱼的人也懵了。圣人这是赞同宋晏,还是不赞同?这是要一棒子下去打死,还是要有褒有贬?
若不是崔季明闲聊得了几句关于宋晏的事情,她怕是也要被宋晏如今气宇轩昂、掷地有声的样子给搞懵了。
殷胥起身:“人君能否辨君子小人,本就是个难事。并非君子不做小人之举,也并非小人就无君子之思。朕自小愚钝,看不懂人心,只看得清楚做过些什么。”
他忽然这样起身,似乎字字都有所指,一些守旧派官员看不清宋晏的脸,却一个个觉得浑身汗毛倒立,冷汗顺着脖子往下淌去。
宋晏也是一霎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炸开了似的,心中惊异圣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殷胥两手拢住,又道:“朕一向允许众臣公议国政,无论地位官职。你既然能提出这些想法,自然也会有人不同意。新政时立时废,只会让众臣不知风向四处乱倒,让百姓疲于奔波更无法安定。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然而朕登基便是变了法,你说的改政,朕怎么听来都像是改回旧度。”
他行事利索,说话却喜欢一句句顿开来,每一个停顿,都听的群臣一片窒息,永远猜不出他下一句想说什么。
殷胥慢吞吞又坐下了,道:“从肃宗末年开始改政至今,天下百姓刚刚适应,若不是你有充足的理由,朕也不可能允许再度大变。不过公议政事,不是朕跟你们争。既然有支持你的,想来也有不支持你的,朕想听听崔宰的意见。崔宰,你是群臣之首,这改政你没听过?你觉得合适?”
崔南邦在朝堂上一直属于不太显露,不太铁腕的角色。他像是群臣与皇帝之间的中间人,政见不明朗,态度不尖锐,但又揉着朝堂这个面团子,慢悠悠搓成圣人需要的模样。
这次崔南邦站出来,眯眼一笑,跟吃了五石散似的晃晃悠悠迈出去一步,躬身道:“臣认为宋舍人的看法,是以小错否大局,以小利忘长远。这些还都是能力不足带来的局限,重要的是,宋舍人否认大邺的变化,想要回到先汉时期的风貌。”
这话说的够狠,简直不是酒仙崔南邦能说出来的话,字字都是不吐脏字的骂人,最后一句却蹊跷了。
先汉。汉时可是中原曾经最强盛的一大帝国,回到汉时有什么不对? ↑返回顶部↑
众人的意见这样表达,俱泰都可以直接一耙上去说他们是朋党了。
然而俱泰似乎刚想争这个问题,殷胥先开口:“那你说来听听。”
宋晏上前一步,竹承语与户部工部官员退回队内,谁都嗅到了空气中与众不同的气氛,谁也都知道现在局面已经跟他们无关了。
群臣也都静默下来了,当年俱泰开口在朝堂上与圣人议政,也没有这个场面。宋晏也没有什么退路,他再骂猪队友也没用,上前一步道:“臣是认为如今国家之利尽被大商贾掠夺,朝廷伸不开手脚而民间大量流富,若这些财富流回朝廷,则国家富强。各地因宽而乱,且不说各地宵禁放开后,州城、京城内治安混乱,刑案频发;而且各地随意通行,无需路引,百姓流窜,大量土地被抛荒。”
他说起来条理清晰,倒是许多大臣俱在点头:“甚至有关中百姓,自家有地而不耕种,反而养花贩售,于县镇买米买菜,汴州城外已经不事农耕,大片沃土望去,尽是花田菜地与桑蚕,反而无人事耕田!各地通商口岸频繁开设,甚至有渔民敢船板出海,小舟通夷!听闻广州便是被夷人侵占,直到圣人大破南朝才平定,往后难道各个口岸都要被夷人所占?或许这些都不是将大邺推倒的关键,但种种征兆,臣心感大邺的动荡与不安。迟早会演变成更严峻的境况!”
殷胥看向那些点头的守旧派官员:“你们都是担心这些?”
众人点头,七嘴八舌的补充起来,殷胥听了一会儿,抬手道:“那你认为有什么解决方案。”
宋晏抬手道:“臣还只是初步想法,但是问题已经变得急迫了。臣认为应该破富户以济平民,缴巨贾以归国财,立方田以保产粮,阻迁徙以定地方。大邺如今富户多,贫民也多,土地遭兼并后,为佃户被诈契约者沦为流民,吃的尽是朝廷的救济;巨贾在地方上富可敌一小国,资源充足,实力强大,不但欺压市场,也能为霸一方,子嗣做官后必定想通过官场暗中协助自家。还有土地兼并一事,圣人虽然推出一系列维护佃农的契约法令,然而佃农大多不识法,被欺骗者也不在少数——”
他归纳的这四条,还没来得及说完,朝堂上被他的语气甚至带出一片群情激昂,殷胥忽然冷冷开口:“既然心有方针,又想着利民惠民,你身为舍人,为何不向上提出?你身为舍人,既可以向政事堂提出政见,也可以递交给事中、递交给太后,甚至直接可以将这番话在朝堂上说出口。却没想到这么多大臣知道了你的政见,你作为朕身边的舍人,却唯有朕与太后不知,这几个高官不知啊。你这是自结盟党,觉得众人发言朕才能听得到?”
殷胥这是进了场,头一回提着盟党二字。
场面一下子冷了。
朋党之诟病,议论了至少千年,每一个士子都知晓朋党的危害,甚至以结朋党之名来攻击自己的政敌,议论朋党的危害。然而人们因同德或同利结党,却在这个斥责的伴随下常年不断。
说着说着改政,圣人忽然一块大板砖对头扔来,论谁也要懵了。
宋晏缓缓道:“若要改革变法,自然不是一人之事。圣人重用钱尚书,但变革并非一人所能完成,需要这一个先头人的身边有能协助改政变法进行下去的众臣。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努力就能变成的法。臣心知这一点,更知晓官场倾轧,知晓改政当急。若臣只有一人,没有信任的臣子可以帮忙贯彻配合,没有有德之士赞同,怎可能进行下去!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言下之意:若说我是朋党,那圣人就是不辨小人君子!天下能否太平,看的就是圣人您能不能慧眼识珠,英明辨别!
他这句话猛地撂下,若不是知道守旧派私下的动作,这番话多么像诤言。
殷胥的心思,群臣看不懂也不是头一回了。
一瞬间,大部分浑水摸鱼的人也懵了。圣人这是赞同宋晏,还是不赞同?这是要一棒子下去打死,还是要有褒有贬?
若不是崔季明闲聊得了几句关于宋晏的事情,她怕是也要被宋晏如今气宇轩昂、掷地有声的样子给搞懵了。
殷胥起身:“人君能否辨君子小人,本就是个难事。并非君子不做小人之举,也并非小人就无君子之思。朕自小愚钝,看不懂人心,只看得清楚做过些什么。”
他忽然这样起身,似乎字字都有所指,一些守旧派官员看不清宋晏的脸,却一个个觉得浑身汗毛倒立,冷汗顺着脖子往下淌去。
宋晏也是一霎那浑身的汗毛都要炸开了似的,心中惊异圣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殷胥两手拢住,又道:“朕一向允许众臣公议国政,无论地位官职。你既然能提出这些想法,自然也会有人不同意。新政时立时废,只会让众臣不知风向四处乱倒,让百姓疲于奔波更无法安定。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然而朕登基便是变了法,你说的改政,朕怎么听来都像是改回旧度。”
他行事利索,说话却喜欢一句句顿开来,每一个停顿,都听的群臣一片窒息,永远猜不出他下一句想说什么。
殷胥慢吞吞又坐下了,道:“从肃宗末年开始改政至今,天下百姓刚刚适应,若不是你有充足的理由,朕也不可能允许再度大变。不过公议政事,不是朕跟你们争。既然有支持你的,想来也有不支持你的,朕想听听崔宰的意见。崔宰,你是群臣之首,这改政你没听过?你觉得合适?”
崔南邦在朝堂上一直属于不太显露,不太铁腕的角色。他像是群臣与皇帝之间的中间人,政见不明朗,态度不尖锐,但又揉着朝堂这个面团子,慢悠悠搓成圣人需要的模样。
这次崔南邦站出来,眯眼一笑,跟吃了五石散似的晃晃悠悠迈出去一步,躬身道:“臣认为宋舍人的看法,是以小错否大局,以小利忘长远。这些还都是能力不足带来的局限,重要的是,宋舍人否认大邺的变化,想要回到先汉时期的风貌。”
这话说的够狠,简直不是酒仙崔南邦能说出来的话,字字都是不吐脏字的骂人,最后一句却蹊跷了。
先汉。汉时可是中原曾经最强盛的一大帝国,回到汉时有什么不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