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_分卷阅读_857(1 / 4)
所谓站多高、望多远,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考虑事情的方向也大不相同。相对于下面那些被杨震不断提高的要求,压的叫苦连天的工厂厂长们。杨震更多的是考虑到战后,这些工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别错过眼下航空工业大发展的这个时代潮流。
第2201章 值得
杨震不想让后世中国人,在航空工业上苦心追赶的一幕在重新上演。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的皇冠,摘下这个皇冠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步跟不上,可就是步步都跟不上。
清楚的知道航空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的杨震。明白拔苗助长只能满足一时需要,但对于长远来说并不有利。但你在眼光上一定要看的长远一些,不能因为一些眼下的困难,就放弃了追赶世界先进的机会,而一直停留在一个落后标准上止步不前。
所以杨震一直不断的采取办法,提高自己工厂的水平。哪怕是暂时降低产量,他也在所不惜。就像眼下已经开始采取全铝制造的雅克九战斗机,尽管发动机的制造工艺已经成熟,但是因为使用铝制造机体还不熟练,原本就无法满足需要的产量,还在不断的下滑之中。
之前部队装备的p四零战斗机性能已经落后,根本就无法与美制最新式的战斗机对抗。寻找一种与美制战斗机,尤其是某些方面开始大量装备的p五十一、p四十七战斗机,可以对抗的飞机,已经成为杨震为了保持航空兵战斗力,不被自己决定拉开空档首要采取的决定。
而尽管苏式的拉七战斗机后期型号,性能不次于美制p五十一战斗机。但在自己的计划执行之后,苏联方面只能剔除在外。而且抗联空勤人员,本身对苏联战斗机就很不满意的情况之下,苏联人已经不在杨震的考虑范围之内。
苏联人提供的原本在数量上,就无法满足需要的拉式战斗机。尽管都是新战斗机,但在使用了大半年后,眼下已经陆续开始到使用寿命。木制的机体开始老化,发动机的功率已经大幅度开始下降。
这些战时生产的粗制滥造的飞机,寿命实在是太短了,质量也实在太差。每一架飞机的发动机,尽管都是同一型号的新产品,可实际的输出功率都不同。出厂说明上的发动机功率,只能是一个参考数字。大部分飞机的发动机,使用寿命甚至只有几十个小时。
虽说都装备了无线电,但质量太差导致无线电失灵的状况很普遍。逼的航空兵在投入一线使用之前,只能用抗联自己生产的无线电进行替换。瞄准器设置不合理,关上座舱盖就无法使用。高速转弯时候副翼和升降舵异常的重,没有一个好体力根本就无法操纵。
本身的木制机体,也很不适合关内与南满战场。调往关内装备苏制飞机的航空兵部队,甚至到了四五年初轻易不敢起飞的地步。用航空兵的话来说,苏联人的这些飞机,简直就是一次性的飞机。
但对于拉五fn战斗机和拉七战斗机的基本性能,航空兵还是满意的,认为完全可以对抗日本新式战斗机。尤其是拉七战斗机,除了在最大速度与作战航程上之外,在格斗性能上基本上可以与p五十一d型战斗机抗衡。
只是数量一直不足,始终维持在勉强够用的状态。搞的抗联航空兵现在一头轻,两头沉的不均衡态势。执行对日轰炸的战略轰炸机群,始终保持在超编的规模。但战斗机群却因为大批的p四零战斗机,因为性能快速落后。
除了部分的最新型号,还能在后方承担要地防空任务之外。大部分的战斗机,只能转为攻击机使用。因为p四零战斗机的大量转岗,在加上四四年美军大量提供的sbd俯冲轰炸机,抗联已经大幅度降低伊尔二攻击机的产量。
只是攻击机部队也保证充足的数量,可最至关重要的战斗机部队,却始终有些供不应求。雅克九战斗机有限的产能,要满足远程护航所需。苏制拉式战斗机是被击落一架就少一架,苏联人转交过来的德国货,数量上又受制于苏德战场战局。
对于抗联要求增大供货量的要求,苏联人一直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只用缴获的德国货,来搪塞抗联的要求,以换取抗联手中的美援军工原料。即便是苏德战场已经进入尾声,但在拉式战斗机的供应上,依旧严格的控制数量。
无论是抗联提出以现汇购买,还是采取交换的办法,苏联人都不给于任何的回应。即便是提供少量的飞机,也是动作相当的迟缓。苏联眼下都是这个做法,自己行动展开之后,苏联人要是还能提供飞机那就活见鬼了。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提高要求后,出现战斗力上的空白。杨震也只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是全力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尽快提高航空工业的工艺水平。一条是想办法收集战利品,也就是要寻找替代品。
德国人到后期生产的飞机,因为原材料来源匮乏,工艺标准也有些下降。但是在德国人扎实的工艺标准之下,下降的相当有限。而且到战争后期,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美英苏空军,再加上严重的缺油,基本上已经无法起飞作战的德国空军,遗弃的那些飞机很多都是崭新的。
只要能搞来这些飞机,即便都是二手货。但至少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弥补自己有些大跃进的做法而导致的飞机产量不足。要知道德国空军的最终战败,并不是装备完全不如美英苏。这些作战飞机,只要能用就是好的。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零部件保证,因为德国在战争末期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甚至使用寿命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没有足够的备用发动机,除非自己抽出精力仿制,否则这些飞机就是搞来也是一堆废铝。
在杨震的要求之下,抗联的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几乎走遍了苏占区的每一个角落,这款战斗机使用宝马发动机的每一个生产工厂。并想办法从美英占区着手,搞到了大批的备用发动机和零部件。
可以说德国本土库存的这款战斗机备用发动机,以及能够找到的所有零部件,都被抗联给搞了回来。并通过黑市军火商人沟通,使用现汇支付的办法,从挪威、丹麦这些未发生地面作战的战场也搞到了一批。
为了保证这批飞机,能够使用两到三年。甚至抗联的人员,走遍了东线每一处空战发生地,就连被击毁飞机上可用的零部件都拆卸回来。总算想办法在杨震计划全面展开之前,搞来了一大批的替补战斗机。
到战争结束除了部分雅克九战斗机,以及少量的苏制拉七战斗机之外,整个航空兵部队的战斗机群,基本上已经全部德械化。fw一九零战斗机与me一零九g、k型号,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作战任务。
没错,杨震在航空工业的某些做法,在很多人眼中看来的确有些过于激进了。在收复抚顺铝厂并恢复部分产能后,杨震坚决要求新生产的雅克九战斗机以及伊尔二强击机,由原来的木制机体改为全铝制造。
而生产全铝制机体,对东北眼下整体水平并不高的航空工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合格的铆工不足,也影响了产能的发挥。这也导致了雅克九战斗机本就不高的产量,只能长期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徘徊。再加上抚顺铝厂点解铝的产量眼下还有限,就更加限制了战斗机产能的上升。
而为了形成大型飞机的制造能力,杨震推翻了原来暂时先不生产b二十四轰炸机,以及c四七运输机的决定。还是决定小批量生产这两款飞机,以便能尽快的形成大型飞机的生产能力。
杨震宁愿苦心去收集德国人遗留下来的二手货,或是冒着战斗机产量下降,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风险,也要改为全铝制机体让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毕竟眼下还是战时,一切应该以战时的需求为主。
全力为了前线,这句口号还是杨震喊出来的。怎么到了航空制造上,这标准就换了?而且飞机全部改为铝制生产,也影响到了其他方面用铝的需求。但在他这个东北局第一书记坚持之下,这个在很多眼中好高骛远的做法,还是硬生生的推行下去了。 ↑返回顶部↑
第2201章 值得
杨震不想让后世中国人,在航空工业上苦心追赶的一幕在重新上演。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的皇冠,摘下这个皇冠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步跟不上,可就是步步都跟不上。
清楚的知道航空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的杨震。明白拔苗助长只能满足一时需要,但对于长远来说并不有利。但你在眼光上一定要看的长远一些,不能因为一些眼下的困难,就放弃了追赶世界先进的机会,而一直停留在一个落后标准上止步不前。
所以杨震一直不断的采取办法,提高自己工厂的水平。哪怕是暂时降低产量,他也在所不惜。就像眼下已经开始采取全铝制造的雅克九战斗机,尽管发动机的制造工艺已经成熟,但是因为使用铝制造机体还不熟练,原本就无法满足需要的产量,还在不断的下滑之中。
之前部队装备的p四零战斗机性能已经落后,根本就无法与美制最新式的战斗机对抗。寻找一种与美制战斗机,尤其是某些方面开始大量装备的p五十一、p四十七战斗机,可以对抗的飞机,已经成为杨震为了保持航空兵战斗力,不被自己决定拉开空档首要采取的决定。
而尽管苏式的拉七战斗机后期型号,性能不次于美制p五十一战斗机。但在自己的计划执行之后,苏联方面只能剔除在外。而且抗联空勤人员,本身对苏联战斗机就很不满意的情况之下,苏联人已经不在杨震的考虑范围之内。
苏联人提供的原本在数量上,就无法满足需要的拉式战斗机。尽管都是新战斗机,但在使用了大半年后,眼下已经陆续开始到使用寿命。木制的机体开始老化,发动机的功率已经大幅度开始下降。
这些战时生产的粗制滥造的飞机,寿命实在是太短了,质量也实在太差。每一架飞机的发动机,尽管都是同一型号的新产品,可实际的输出功率都不同。出厂说明上的发动机功率,只能是一个参考数字。大部分飞机的发动机,使用寿命甚至只有几十个小时。
虽说都装备了无线电,但质量太差导致无线电失灵的状况很普遍。逼的航空兵在投入一线使用之前,只能用抗联自己生产的无线电进行替换。瞄准器设置不合理,关上座舱盖就无法使用。高速转弯时候副翼和升降舵异常的重,没有一个好体力根本就无法操纵。
本身的木制机体,也很不适合关内与南满战场。调往关内装备苏制飞机的航空兵部队,甚至到了四五年初轻易不敢起飞的地步。用航空兵的话来说,苏联人的这些飞机,简直就是一次性的飞机。
但对于拉五fn战斗机和拉七战斗机的基本性能,航空兵还是满意的,认为完全可以对抗日本新式战斗机。尤其是拉七战斗机,除了在最大速度与作战航程上之外,在格斗性能上基本上可以与p五十一d型战斗机抗衡。
只是数量一直不足,始终维持在勉强够用的状态。搞的抗联航空兵现在一头轻,两头沉的不均衡态势。执行对日轰炸的战略轰炸机群,始终保持在超编的规模。但战斗机群却因为大批的p四零战斗机,因为性能快速落后。
除了部分的最新型号,还能在后方承担要地防空任务之外。大部分的战斗机,只能转为攻击机使用。因为p四零战斗机的大量转岗,在加上四四年美军大量提供的sbd俯冲轰炸机,抗联已经大幅度降低伊尔二攻击机的产量。
只是攻击机部队也保证充足的数量,可最至关重要的战斗机部队,却始终有些供不应求。雅克九战斗机有限的产能,要满足远程护航所需。苏制拉式战斗机是被击落一架就少一架,苏联人转交过来的德国货,数量上又受制于苏德战场战局。
对于抗联要求增大供货量的要求,苏联人一直没有给予任何的答复。只用缴获的德国货,来搪塞抗联的要求,以换取抗联手中的美援军工原料。即便是苏德战场已经进入尾声,但在拉式战斗机的供应上,依旧严格的控制数量。
无论是抗联提出以现汇购买,还是采取交换的办法,苏联人都不给于任何的回应。即便是提供少量的飞机,也是动作相当的迟缓。苏联眼下都是这个做法,自己行动展开之后,苏联人要是还能提供飞机那就活见鬼了。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提高要求后,出现战斗力上的空白。杨震也只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是全力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尽快提高航空工业的工艺水平。一条是想办法收集战利品,也就是要寻找替代品。
德国人到后期生产的飞机,因为原材料来源匮乏,工艺标准也有些下降。但是在德国人扎实的工艺标准之下,下降的相当有限。而且到战争后期,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美英苏空军,再加上严重的缺油,基本上已经无法起飞作战的德国空军,遗弃的那些飞机很多都是崭新的。
只要能搞来这些飞机,即便都是二手货。但至少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弥补自己有些大跃进的做法而导致的飞机产量不足。要知道德国空军的最终战败,并不是装备完全不如美英苏。这些作战飞机,只要能用就是好的。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零部件保证,因为德国在战争末期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甚至使用寿命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没有足够的备用发动机,除非自己抽出精力仿制,否则这些飞机就是搞来也是一堆废铝。
在杨震的要求之下,抗联的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几乎走遍了苏占区的每一个角落,这款战斗机使用宝马发动机的每一个生产工厂。并想办法从美英占区着手,搞到了大批的备用发动机和零部件。
可以说德国本土库存的这款战斗机备用发动机,以及能够找到的所有零部件,都被抗联给搞了回来。并通过黑市军火商人沟通,使用现汇支付的办法,从挪威、丹麦这些未发生地面作战的战场也搞到了一批。
为了保证这批飞机,能够使用两到三年。甚至抗联的人员,走遍了东线每一处空战发生地,就连被击毁飞机上可用的零部件都拆卸回来。总算想办法在杨震计划全面展开之前,搞来了一大批的替补战斗机。
到战争结束除了部分雅克九战斗机,以及少量的苏制拉七战斗机之外,整个航空兵部队的战斗机群,基本上已经全部德械化。fw一九零战斗机与me一零九g、k型号,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作战任务。
没错,杨震在航空工业的某些做法,在很多人眼中看来的确有些过于激进了。在收复抚顺铝厂并恢复部分产能后,杨震坚决要求新生产的雅克九战斗机以及伊尔二强击机,由原来的木制机体改为全铝制造。
而生产全铝制机体,对东北眼下整体水平并不高的航空工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合格的铆工不足,也影响了产能的发挥。这也导致了雅克九战斗机本就不高的产量,只能长期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徘徊。再加上抚顺铝厂点解铝的产量眼下还有限,就更加限制了战斗机产能的上升。
而为了形成大型飞机的制造能力,杨震推翻了原来暂时先不生产b二十四轰炸机,以及c四七运输机的决定。还是决定小批量生产这两款飞机,以便能尽快的形成大型飞机的生产能力。
杨震宁愿苦心去收集德国人遗留下来的二手货,或是冒着战斗机产量下降,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风险,也要改为全铝制机体让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毕竟眼下还是战时,一切应该以战时的需求为主。
全力为了前线,这句口号还是杨震喊出来的。怎么到了航空制造上,这标准就换了?而且飞机全部改为铝制生产,也影响到了其他方面用铝的需求。但在他这个东北局第一书记坚持之下,这个在很多眼中好高骛远的做法,还是硬生生的推行下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