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_分卷阅读_5(1 / 3)
第六节八国联军之入京
陈去后,袁阴嘱夏辛酉缓进,切勿直捣天津。夏行至中途,津、京并陷,两宫出奔。袁遂飞檄夏辛酉,迅率所部赴山西护驾。津、京陷后,八国联军屯驻北京,两宫奔至太原。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兼充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知两宫所在,即派员解银二十万两,方物数种,至行在叩请圣安。当时北方数省均受义和拳蹂躏,糜烂不堪,惟山东一片干净土。清廷得与东南各省通消息者,皆赖山东传递。袁世凯得议和之旨后,遂派提督姜桂题率兵北上,剿办义和拳之余孽。于是清之朝野上下又咸谓袁世凯为能臣。
“秋七月己酉,外兵据北仓。庚戌,陷杨村。壬子,授李鸿章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停战。外兵袭蔡村。癸丑,李秉衡战于蔡村,败绩。外兵进占河西坞。丙辰,李秉衡战败于张家湾,死之。丁巳,外兵陷通州。命刚毅帮办武卫军事。己未,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联兵陷京师。庚申,上奉皇太后如太原,行在贯市。壬戌,次怀来。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办事。癸亥,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率兵入卫,遂命扈跸。甲子,次沙城堡。懿旨命岑春煊督理前路粮台。丁丑,次鸡鸣驿,下诏罪己,兼诫中外群臣。壬申,次天镇。诏奕劻还京,会李鸿章议和。乙亥,次大同。命刘坤一、张之洞会议和局。以载漪为军机大臣。”
八国联军践踏下的北京“十二月丁未,诏议变法,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大臣、直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条举以闻。癸亥,下诏自责。以当时委曲苦衷示天下。并诫中外诸臣激发忠诚,去私心,破积习,力图振作。”
“二十七年辛丑,行在西安。己巳,诏立督办政务处,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并为督理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八月甲午朔,以回銮有日,遣官告祭西岳、中岳。跸路所经名山大川、古帝王陵寝、先儒名臣祠墓,并由疆吏遣官致祭。癸丑,诏以变法图强示天下,并以刘坤一、张之洞条奏命各疆吏举要通筹。丁巳,车驾发西安。己未,升允奏临潼知县夏良材误供应,请褫职。皇太后命从轻议。升允自请处分,原之。九月己酉,命王文韶署全权大臣,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史稿》卷二四)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事起,载漪等信其术,言于太后,谓为义民,纵令入京师,击杀德意志使者克林德及日本使馆书记,围使馆。德意志、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斯巴尼亚、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十国之师来侵。七月,逼京师。太后率上出自德胜门,道宣化、大同。八月,驻太原。九月,至西安。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二十七年,各国约成。八月,上奉太后发西安。十月,驻开封。时端郡王载漪以庇义和拳得罪废,溥俊以公衔出宫。十一月,还京师。上仍居瀛台养疴。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清史稿》卷二一四)
清光绪二十七年夏五月,袁世凯生母终于山东巡抚任所,遂上疏恳请开缺,回籍终制。疏上,奉廷谕云:
袁世凯电奏恳请回籍营葬,情词哀切,具见孝思。惟山东地方关系全局,该抚势难一日暂离。务当勉抑哀思,用资坐镇。一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回籍营葬。该抚之母教有义方,朝廷甚为褒许。该抚更当感激奋发,移孝作忠,共济时艰,以副倚任。钦此。
袁接右之电谕后,复上疏续恳。奉谕云:
袁世凯现丁降服忧,理应守制。惟山东地方伏莽尚多,交涉尤关紧要。袁世凯抚东以来,办理一切,均臻妥协,正赖该抚统筹全局,以济时艰。袁世凯着赏假百日,即在抚署穿孝,假满后改为署理,照常办事,用副委任。山东巡抚着胡廷干暂行护理,遇有要事,仍着商同袁世凯妥为筹办。钦此。
是年秋九月,清直隶总督李鸿章薨于北京。八国和约甫定,惟俄之东三省退兵问题尚未解决。俄清之另约亦甫提议。李鸿章遗折力保袁世凯才堪代己。是月二十七日,由山西行在电传谕旨云:
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著袁世凯署理。未到任以前,著周馥暂行护理。钦此。
袁世凯奉谕后,仍以母丧在身,疏请收回成命。诏旨不许,且促其迅速就道。盖自李鸿章薨后,一班顽固党皆以两宫回京,恐有不测者。先是清国向各国求和,派李鸿章督直为议和全权大臣。李由广东抵上海,晤某国全权大臣,告李鸿章曰,清之皇位属满洲人,而满人多无学识,屡酿野蛮之祸。今有倡议废其统系者,以公代之。其有意乎?李以双手掩其耳,示不敢闻也。其后各国全权大臣在北京会议,某使复申前议,复有某国全权大臣首出难之。盖某国欲媚满人,以占领东三省也。此议虽成子虚,然东洋各报纸已纷纷载之,早闻于西太后之耳。至是清廷上下议论纷歧,西太后行止旁皇,凡事皆取决于袁世凯及岑春煊矣。
第五章 调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时期
兼北洋大臣之时期
第一节复促练兵
袁既奉旨催促,遂由东北上。节录其接印视事奏疏于下:
(上略)臣于本月十一日自济南束装就道,星驰北上,十六日行抵高阳途次,准护督臣周馥将钦差大臣关防、直隶总督关防、长芦盐印信各一颗,并王命旗牌文卷等件。(中略)赍送前来。臣于十七日恭设香案,遥望行在叩头谢恩,敬谨接收。即于是日驰诣保定省城,到任视事。伏查直隶居天下封疆之首,北洋当各国交际之冲,在平时且措手为难,至今日尤仔肩倍重。臣驽庸自顾,蚊负堪虞。惟有殚竭血诚,勖勉夙夜,举凡军务洋务,以及地方善后更新各要政,次第规画,切实经营,知公家之利无不为,酬高厚之恩于万一。
袁莅任后,一面与各国议撤兵事,一面密请两宫回銮,并嘱李莲英转禀西太后,回京可保万全。于是回銮之意遂决。复下诏云:
现在时局渐定,回京有期。袁世凯共保东南疆土,尽心筹画,卓著勋劳,白应同膺懋赏,署直隶总督袁世凯,著赏加太子少保衔。钦此。
袁得诏,知回銮有期,督修跸路。路成,遂往迎銮。十一月十五日申刻,遇清之两宫于顺德途次,当即召见,温慰良殷。时两宫之视袁世凯与岑春煊如左右手。是月二十五日下诏云:
署直隶总督袁世凯,山西巡抚岑春煊,着加恩赏穿黄马褂,并在紫禁城内骑马。钦此。
两宫回銮后,安然无事,联军亦退出北京,复睹太平景象。西太后之信任袁世凯,及眷注之隆,得君之专,为从来疆臣所未有。是年十二月二日,复下诏云:
现值时局大定,亟宜整顿路矿,以开利源。着仍派王文韶充督办路矿大臣,加派翟鸿机充会办大臣,张翼帮同办理。其关内外铁路事宜,改派袁世凯接收督办,胡熵芬会同办理。务各认真筹画,实事求是,以保利权。钦此。
是月初七日又下诏云:
袁世凯着参预政务事宜。钦此。
联军退出,义和拳又有死灰复燃之机。然中国之朝野上下,经一番挫折,长一番知识,一切要政皆任袁所为,并无阻力。至西太后之于袁,无不言听计从。乃袁以伏莽未靖,非兵不能镇慑,于是上练兵疏。袁此次练兵,其学问又进一步,居然仿文明征兵之制度,清廷许之。
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春二月,袁以母丧未葬,疏恳终制营葬,疏云:
窃臣于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山东巡抚任内丁本生母忧。经一再渎陈愚悃,恳请开缺守制,并回籍营葬。叠奉温谕,赏假百日,即在抚署穿孝,假满后改为署理,并允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回籍营葬。天语煌煌,仁至义尽。既廑念地方之重,策励优加;复曲体臣子之私,矜怜无已。圣恩高厚,帱载同深,臣复何辞,敢违明诏。勉抑哀痛,忍泣效忠,冀俟时局稍平,再申前请。不图甫经销假,忽奉九月二十七日上谕,(中略)眷注愈隆,任寄愈重,益惊惭于非分,弥蹋窘以难安。当复披沥愚诚,仰恳收回成命。诏旨弗许,敦促就道。时方多事,义难固辞,遂以素缤,玷辱高位,负咎衔恤,迁延至今。伏念臣薄植庸材,本无经济,叨承宠遇,叠沐殊施,碎骨糜躯,不足云报。夙夜自警,感激驰驱,但有为国尽瘁之心,从无瞻顾艮难之念。惟是忠孝大闲,名教攸关,不有其亲,即不可以为子;不可为子,尚安能以事君。昔曾国藩剿贼江西,寇氛正炽,律以金革毋避之义,宜可墨绖从戎,然一闻讣丁忧,尚且抗疏再三坚求终制。胡林翼起复视事,然奏明出都办贼,以军事为己任,公文悉由督臣主持。彭玉麟以咸丰二年丁母忧,未及终丧,出而讨贼,同治七年请补守制。疏称士大夫出处进退,关系风俗之盛衰。又谓天下之乱,多在士大夫之进无礼而退无义。李鸿章身任北洋,其母病殁,正值海防吃紧之际,然犹奔丧营葬,两次回籍。臣之驽下,略无才望可比诸贤,而于亲丧自尽之忱,方寸萦回,末由自解。溯自上年遭罹大故,即荷圣慈曲加慰留,虽经赏假治丧,臣究未尝一日离乎官所。既而奉命北上,仓猝成行。惟时臣母停榇山东,仅由臣同母兄世廉等扶侍回里,臣并未得匍匐奔送。方今窀穸未安,先灵未妥,慎终之事缺略尚多。追念劬劳,抱憾何极。况臣体素羸弱,忧患余生,益多疾病,气血亏损,肝脾两伤,头晕心悸,不时间作。自揣精力实不足再任巨艰。徒以世局纷纭,臣又屡奉移孝作忠之谕,不敢以私废公,干冒不韪,栗栗恐惧。兹幸仰赖皇太后皇上忧勤所积,默挽天心,銮舆复返乎京都,宗社永绥于磐石,中夕卜修和,遐迩悦豫,太平之象,拭目可期。皆非臣愚所能赞助,有臣不见其多,无臣亦不患其少。矧中兴大业,缔造方新,正当悖叙彝伦,明示中外。而督臣职司风化,直境地领畿疆,尤为百官所具瞻,实系四方之观听。如以衔忧患病、疚以不祥之身,长此觋颜充位,下重微臣贪位忘亲之咎,上负圣朝孝治天下之隆。内而惭疚百端,外而指摘交集。即使勉强从事,恐措施失当,贻误滋多,是于国家实为丝毫无补之人,而于微臣徒有一息难安之隐。进与退皆失其据,忠与孝两溃其防。臣心益悲,臣罪更甚。且臣接阅家书,拟于秋初举行葬事,屈计启窆之期转瞬即至。而卜地修圹以及一切附棺之需,安厝之仪,均须预先审度经营,方足以昭详慎而免率略。惟有吁恳天恩,俯加原谅,准开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署任,俾臣回籍终制营葬,稍安愚拙之分,曲全母子之情,用赎罪愆,藉宽清议。臣今年甫四十有四,居庐之日有限,报国之日方长,一俟大事出完,即当泥首宫门,力图报效。决不敢自等废弃,仰负生成,蝼蚁微忱,号泣上诉,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返回顶部↑
陈去后,袁阴嘱夏辛酉缓进,切勿直捣天津。夏行至中途,津、京并陷,两宫出奔。袁遂飞檄夏辛酉,迅率所部赴山西护驾。津、京陷后,八国联军屯驻北京,两宫奔至太原。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兼充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知两宫所在,即派员解银二十万两,方物数种,至行在叩请圣安。当时北方数省均受义和拳蹂躏,糜烂不堪,惟山东一片干净土。清廷得与东南各省通消息者,皆赖山东传递。袁世凯得议和之旨后,遂派提督姜桂题率兵北上,剿办义和拳之余孽。于是清之朝野上下又咸谓袁世凯为能臣。
“秋七月己酉,外兵据北仓。庚戌,陷杨村。壬子,授李鸿章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停战。外兵袭蔡村。癸丑,李秉衡战于蔡村,败绩。外兵进占河西坞。丙辰,李秉衡战败于张家湾,死之。丁巳,外兵陷通州。命刚毅帮办武卫军事。己未,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联兵陷京师。庚申,上奉皇太后如太原,行在贯市。壬戌,次怀来。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办事。癸亥,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率兵入卫,遂命扈跸。甲子,次沙城堡。懿旨命岑春煊督理前路粮台。丁丑,次鸡鸣驿,下诏罪己,兼诫中外群臣。壬申,次天镇。诏奕劻还京,会李鸿章议和。乙亥,次大同。命刘坤一、张之洞会议和局。以载漪为军机大臣。”
八国联军践踏下的北京“十二月丁未,诏议变法,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大臣、直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条举以闻。癸亥,下诏自责。以当时委曲苦衷示天下。并诫中外诸臣激发忠诚,去私心,破积习,力图振作。”
“二十七年辛丑,行在西安。己巳,诏立督办政务处,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并为督理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八月甲午朔,以回銮有日,遣官告祭西岳、中岳。跸路所经名山大川、古帝王陵寝、先儒名臣祠墓,并由疆吏遣官致祭。癸丑,诏以变法图强示天下,并以刘坤一、张之洞条奏命各疆吏举要通筹。丁巳,车驾发西安。己未,升允奏临潼知县夏良材误供应,请褫职。皇太后命从轻议。升允自请处分,原之。九月己酉,命王文韶署全权大臣,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史稿》卷二四)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事起,载漪等信其术,言于太后,谓为义民,纵令入京师,击杀德意志使者克林德及日本使馆书记,围使馆。德意志、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斯巴尼亚、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十国之师来侵。七月,逼京师。太后率上出自德胜门,道宣化、大同。八月,驻太原。九月,至西安。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二十七年,各国约成。八月,上奉太后发西安。十月,驻开封。时端郡王载漪以庇义和拳得罪废,溥俊以公衔出宫。十一月,还京师。上仍居瀛台养疴。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清史稿》卷二一四)
清光绪二十七年夏五月,袁世凯生母终于山东巡抚任所,遂上疏恳请开缺,回籍终制。疏上,奉廷谕云:
袁世凯电奏恳请回籍营葬,情词哀切,具见孝思。惟山东地方关系全局,该抚势难一日暂离。务当勉抑哀思,用资坐镇。一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回籍营葬。该抚之母教有义方,朝廷甚为褒许。该抚更当感激奋发,移孝作忠,共济时艰,以副倚任。钦此。
袁接右之电谕后,复上疏续恳。奉谕云:
袁世凯现丁降服忧,理应守制。惟山东地方伏莽尚多,交涉尤关紧要。袁世凯抚东以来,办理一切,均臻妥协,正赖该抚统筹全局,以济时艰。袁世凯着赏假百日,即在抚署穿孝,假满后改为署理,照常办事,用副委任。山东巡抚着胡廷干暂行护理,遇有要事,仍着商同袁世凯妥为筹办。钦此。
是年秋九月,清直隶总督李鸿章薨于北京。八国和约甫定,惟俄之东三省退兵问题尚未解决。俄清之另约亦甫提议。李鸿章遗折力保袁世凯才堪代己。是月二十七日,由山西行在电传谕旨云:
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著袁世凯署理。未到任以前,著周馥暂行护理。钦此。
袁世凯奉谕后,仍以母丧在身,疏请收回成命。诏旨不许,且促其迅速就道。盖自李鸿章薨后,一班顽固党皆以两宫回京,恐有不测者。先是清国向各国求和,派李鸿章督直为议和全权大臣。李由广东抵上海,晤某国全权大臣,告李鸿章曰,清之皇位属满洲人,而满人多无学识,屡酿野蛮之祸。今有倡议废其统系者,以公代之。其有意乎?李以双手掩其耳,示不敢闻也。其后各国全权大臣在北京会议,某使复申前议,复有某国全权大臣首出难之。盖某国欲媚满人,以占领东三省也。此议虽成子虚,然东洋各报纸已纷纷载之,早闻于西太后之耳。至是清廷上下议论纷歧,西太后行止旁皇,凡事皆取决于袁世凯及岑春煊矣。
第五章 调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时期
兼北洋大臣之时期
第一节复促练兵
袁既奉旨催促,遂由东北上。节录其接印视事奏疏于下:
(上略)臣于本月十一日自济南束装就道,星驰北上,十六日行抵高阳途次,准护督臣周馥将钦差大臣关防、直隶总督关防、长芦盐印信各一颗,并王命旗牌文卷等件。(中略)赍送前来。臣于十七日恭设香案,遥望行在叩头谢恩,敬谨接收。即于是日驰诣保定省城,到任视事。伏查直隶居天下封疆之首,北洋当各国交际之冲,在平时且措手为难,至今日尤仔肩倍重。臣驽庸自顾,蚊负堪虞。惟有殚竭血诚,勖勉夙夜,举凡军务洋务,以及地方善后更新各要政,次第规画,切实经营,知公家之利无不为,酬高厚之恩于万一。
袁莅任后,一面与各国议撤兵事,一面密请两宫回銮,并嘱李莲英转禀西太后,回京可保万全。于是回銮之意遂决。复下诏云:
现在时局渐定,回京有期。袁世凯共保东南疆土,尽心筹画,卓著勋劳,白应同膺懋赏,署直隶总督袁世凯,著赏加太子少保衔。钦此。
袁得诏,知回銮有期,督修跸路。路成,遂往迎銮。十一月十五日申刻,遇清之两宫于顺德途次,当即召见,温慰良殷。时两宫之视袁世凯与岑春煊如左右手。是月二十五日下诏云:
署直隶总督袁世凯,山西巡抚岑春煊,着加恩赏穿黄马褂,并在紫禁城内骑马。钦此。
两宫回銮后,安然无事,联军亦退出北京,复睹太平景象。西太后之信任袁世凯,及眷注之隆,得君之专,为从来疆臣所未有。是年十二月二日,复下诏云:
现值时局大定,亟宜整顿路矿,以开利源。着仍派王文韶充督办路矿大臣,加派翟鸿机充会办大臣,张翼帮同办理。其关内外铁路事宜,改派袁世凯接收督办,胡熵芬会同办理。务各认真筹画,实事求是,以保利权。钦此。
是月初七日又下诏云:
袁世凯着参预政务事宜。钦此。
联军退出,义和拳又有死灰复燃之机。然中国之朝野上下,经一番挫折,长一番知识,一切要政皆任袁所为,并无阻力。至西太后之于袁,无不言听计从。乃袁以伏莽未靖,非兵不能镇慑,于是上练兵疏。袁此次练兵,其学问又进一步,居然仿文明征兵之制度,清廷许之。
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春二月,袁以母丧未葬,疏恳终制营葬,疏云:
窃臣于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山东巡抚任内丁本生母忧。经一再渎陈愚悃,恳请开缺守制,并回籍营葬。叠奉温谕,赏假百日,即在抚署穿孝,假满后改为署理,并允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回籍营葬。天语煌煌,仁至义尽。既廑念地方之重,策励优加;复曲体臣子之私,矜怜无已。圣恩高厚,帱载同深,臣复何辞,敢违明诏。勉抑哀痛,忍泣效忠,冀俟时局稍平,再申前请。不图甫经销假,忽奉九月二十七日上谕,(中略)眷注愈隆,任寄愈重,益惊惭于非分,弥蹋窘以难安。当复披沥愚诚,仰恳收回成命。诏旨弗许,敦促就道。时方多事,义难固辞,遂以素缤,玷辱高位,负咎衔恤,迁延至今。伏念臣薄植庸材,本无经济,叨承宠遇,叠沐殊施,碎骨糜躯,不足云报。夙夜自警,感激驰驱,但有为国尽瘁之心,从无瞻顾艮难之念。惟是忠孝大闲,名教攸关,不有其亲,即不可以为子;不可为子,尚安能以事君。昔曾国藩剿贼江西,寇氛正炽,律以金革毋避之义,宜可墨绖从戎,然一闻讣丁忧,尚且抗疏再三坚求终制。胡林翼起复视事,然奏明出都办贼,以军事为己任,公文悉由督臣主持。彭玉麟以咸丰二年丁母忧,未及终丧,出而讨贼,同治七年请补守制。疏称士大夫出处进退,关系风俗之盛衰。又谓天下之乱,多在士大夫之进无礼而退无义。李鸿章身任北洋,其母病殁,正值海防吃紧之际,然犹奔丧营葬,两次回籍。臣之驽下,略无才望可比诸贤,而于亲丧自尽之忱,方寸萦回,末由自解。溯自上年遭罹大故,即荷圣慈曲加慰留,虽经赏假治丧,臣究未尝一日离乎官所。既而奉命北上,仓猝成行。惟时臣母停榇山东,仅由臣同母兄世廉等扶侍回里,臣并未得匍匐奔送。方今窀穸未安,先灵未妥,慎终之事缺略尚多。追念劬劳,抱憾何极。况臣体素羸弱,忧患余生,益多疾病,气血亏损,肝脾两伤,头晕心悸,不时间作。自揣精力实不足再任巨艰。徒以世局纷纭,臣又屡奉移孝作忠之谕,不敢以私废公,干冒不韪,栗栗恐惧。兹幸仰赖皇太后皇上忧勤所积,默挽天心,銮舆复返乎京都,宗社永绥于磐石,中夕卜修和,遐迩悦豫,太平之象,拭目可期。皆非臣愚所能赞助,有臣不见其多,无臣亦不患其少。矧中兴大业,缔造方新,正当悖叙彝伦,明示中外。而督臣职司风化,直境地领畿疆,尤为百官所具瞻,实系四方之观听。如以衔忧患病、疚以不祥之身,长此觋颜充位,下重微臣贪位忘亲之咎,上负圣朝孝治天下之隆。内而惭疚百端,外而指摘交集。即使勉强从事,恐措施失当,贻误滋多,是于国家实为丝毫无补之人,而于微臣徒有一息难安之隐。进与退皆失其据,忠与孝两溃其防。臣心益悲,臣罪更甚。且臣接阅家书,拟于秋初举行葬事,屈计启窆之期转瞬即至。而卜地修圹以及一切附棺之需,安厝之仪,均须预先审度经营,方足以昭详慎而免率略。惟有吁恳天恩,俯加原谅,准开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署任,俾臣回籍终制营葬,稍安愚拙之分,曲全母子之情,用赎罪愆,藉宽清议。臣今年甫四十有四,居庐之日有限,报国之日方长,一俟大事出完,即当泥首宫门,力图报效。决不敢自等废弃,仰负生成,蝼蚁微忱,号泣上诉,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