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娇女_分卷阅读_54(1 / 4)
新康本来觉得他多管闲事,转念一想,卫涵即将嫁入王家,王卫两家也是正经的姻亲了,便道:“他倒肯听你的?”
“我只是讲了讲圣人的脾气,他自然就明白为何圣人会对凌相公如此了。其实有时他也是当局者迷,他都这个年纪了,又已身在相位,最该在意的本应是子孙前途,可他只顾与李崇相争,忘了本意。于是,我不过略说几句,他便已经回过味来了。”
“是真回过味,还是先踢开李崇,现在还不好确认,咱们看看再说吧。”新康如此说道。
让新康意外的是,王颍似乎真的开了窍,竟然在半月后使出杀手锏,主动提出,致仕之制应依古礼,凡到古稀之年者,都应主动致仕,以免尸位素餐、误国误民,更保证自己若到七十岁,一定主动致仕,绝不留恋。
这下子李崇彻底没了台阶,无奈于六月上疏致仕,杨劭再度挽留,这次李崇却再三坚持,杨劭终于答允他卸任中书令一职,却另加封李崇为梁国公。
王太后得知这个好消息只觉神清气爽,眼前再没了碍眼的人,这朝堂是他们王家做主了。不料在中书令的继任者人选上,杨劭跟她有了极大分歧。
杨劭经过这两年的折腾,已经知道谁才是真正为他好、希望他能掌权的,至于其余人等,不过都是想从他这里得到好处罢了。他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初的幼稚,并不是新康姑母失势了,自己就能将阿乔纳进宫做妃子的——姑母要是能拿女儿换富贵,当初就会让阿乔做皇后。
所以这一次中书令出缺,他是希望由卫仲彦接任的,可王太后不乐意,她更希望由吏部尚书张义博接任。张义博是吴郡张氏的家主,也是王太后的姐夫。
又因萧逐现在中书侍郎位上,萧淑妃又刚产下皇长子,许多朝臣也推举萧逐接任中书令,朝中顿时又争论起来。
杨劭到此时哪还会顾忌这么多,他先跟王颍谈过,之后立刻下了迁卫仲彦为中书令的诏令。但卫仲彦本来身兼武职,掌着南衙禁军,此举不免引起群臣非议,杨劭只得将新康夫妻找来商议。
“其实臣资历尚浅,实难胜任中书令一职,不如圣人再……”卫仲彦说的倒不是客气话,他今年才三十九岁,就任中书令,实在是太过年轻,也难怪朝中议论纷纷。
杨劭却道:“太傅,在我心中,只有你才能胜任此职,你就不要推让了,何况诏令已下,断无追悔之理。我请姑母和太傅来,只是想商议一下,该当由谁来接管南衙禁军。”
来之前,新康跟卫仲彦已经商量过此事,但她还是先问:“不知圣人心中可有人选?”
“这些事一贯都是太傅管着,我从未插手,一时倒不知谁人合适。”
新康就看了卫仲彦一眼,卫仲彦道:“本来凌将军是十分合适的,只是他此时正在家守制……”
杨劭点点头:“是啊,太傅还有别的人选么?”他停顿了一下,提出一个人来,“太傅觉着宋国公如何?”
卫仲彦一愣,出于避嫌的考虑,他根本就没往自家人身上考虑过,所以此时就答:“臣觉着不妥,宋国公乃是家兄,恐惹非议。”那是南衙禁军,又不是卫家私兵。
三人商议许久,一个个人选排过,最后定了向来本份的英国公段丰乾接任左金吾卫大将军。
王太后听说这些事的时候,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她气得不行,又听说王相公也赞同卫仲彦接任中书令,更是不能理解,借故将父亲找来说话,父亲竟说什么内外交通多有不便,让她以后不要干预政事,安心在内宫荣养?!
好啊,他们这是用不着自己了,看着皇后怀上了身孕,李崇也致仕了,就把自己晾在一边了是吧?王太后怒火冲天:他们也不想想,要不是自己苦苦支撑,王家能有如今的风光吗?
兴平得知卫仲彦接任了中书令,也是差点憋出一口血来。她筹划了这么久,什么都没等到手,新康什么也不做,竟然就让卫仲彦坐上了相位!看来不把这个不识好歹的杨劭拉下来,她是永没有出头之日了!
她去找太后,挑拨太后继续跟杨劭作对,另一方面开始散播杨劭不敬母后的消息,并在宗室里大肆串联,攻讦新康和卫仲彦把持朝政,又质疑当初杨劭继位的合理性。
杨劭大怒,想下手处置,太后一味拦着,他终于无法再忍受太后的所作所为,跟王颍和王娴商量之后,以养病为名,硬将太后送去了骊山行宫休养。
兴平正等着他出这一招呢!立刻联合宗室诸王声讨杨劭的不孝之行,并商定于中秋之夜宫宴上,当面向杨劭陈情,要他接回太后,认错悔改。
***
中秋夜,新康和卫仲彦都入宫赴宴,只留嘉桐姐弟在家。因萧漠说了会在晚饭后过来陪他们,两人便留在花厅里一边等他,一边下象棋玩。
卫嘉棠大了一岁,也多了些心眼,已经发现师兄和自家阿姐有些不对劲,便一边下棋一边旁敲侧击:“其实师兄何必这么辛苦还跑过来陪我们,我们家这么多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了?”
嘉桐不上套:“那你怎么不跟他说不叫他来?”
“我说了啊,可他非得要来,我要是再推辞,又好像不好客似的。”
嘉桐道:“那你现在还唠叨什么?” ↑返回顶部↑
“我只是讲了讲圣人的脾气,他自然就明白为何圣人会对凌相公如此了。其实有时他也是当局者迷,他都这个年纪了,又已身在相位,最该在意的本应是子孙前途,可他只顾与李崇相争,忘了本意。于是,我不过略说几句,他便已经回过味来了。”
“是真回过味,还是先踢开李崇,现在还不好确认,咱们看看再说吧。”新康如此说道。
让新康意外的是,王颍似乎真的开了窍,竟然在半月后使出杀手锏,主动提出,致仕之制应依古礼,凡到古稀之年者,都应主动致仕,以免尸位素餐、误国误民,更保证自己若到七十岁,一定主动致仕,绝不留恋。
这下子李崇彻底没了台阶,无奈于六月上疏致仕,杨劭再度挽留,这次李崇却再三坚持,杨劭终于答允他卸任中书令一职,却另加封李崇为梁国公。
王太后得知这个好消息只觉神清气爽,眼前再没了碍眼的人,这朝堂是他们王家做主了。不料在中书令的继任者人选上,杨劭跟她有了极大分歧。
杨劭经过这两年的折腾,已经知道谁才是真正为他好、希望他能掌权的,至于其余人等,不过都是想从他这里得到好处罢了。他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初的幼稚,并不是新康姑母失势了,自己就能将阿乔纳进宫做妃子的——姑母要是能拿女儿换富贵,当初就会让阿乔做皇后。
所以这一次中书令出缺,他是希望由卫仲彦接任的,可王太后不乐意,她更希望由吏部尚书张义博接任。张义博是吴郡张氏的家主,也是王太后的姐夫。
又因萧逐现在中书侍郎位上,萧淑妃又刚产下皇长子,许多朝臣也推举萧逐接任中书令,朝中顿时又争论起来。
杨劭到此时哪还会顾忌这么多,他先跟王颍谈过,之后立刻下了迁卫仲彦为中书令的诏令。但卫仲彦本来身兼武职,掌着南衙禁军,此举不免引起群臣非议,杨劭只得将新康夫妻找来商议。
“其实臣资历尚浅,实难胜任中书令一职,不如圣人再……”卫仲彦说的倒不是客气话,他今年才三十九岁,就任中书令,实在是太过年轻,也难怪朝中议论纷纷。
杨劭却道:“太傅,在我心中,只有你才能胜任此职,你就不要推让了,何况诏令已下,断无追悔之理。我请姑母和太傅来,只是想商议一下,该当由谁来接管南衙禁军。”
来之前,新康跟卫仲彦已经商量过此事,但她还是先问:“不知圣人心中可有人选?”
“这些事一贯都是太傅管着,我从未插手,一时倒不知谁人合适。”
新康就看了卫仲彦一眼,卫仲彦道:“本来凌将军是十分合适的,只是他此时正在家守制……”
杨劭点点头:“是啊,太傅还有别的人选么?”他停顿了一下,提出一个人来,“太傅觉着宋国公如何?”
卫仲彦一愣,出于避嫌的考虑,他根本就没往自家人身上考虑过,所以此时就答:“臣觉着不妥,宋国公乃是家兄,恐惹非议。”那是南衙禁军,又不是卫家私兵。
三人商议许久,一个个人选排过,最后定了向来本份的英国公段丰乾接任左金吾卫大将军。
王太后听说这些事的时候,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她气得不行,又听说王相公也赞同卫仲彦接任中书令,更是不能理解,借故将父亲找来说话,父亲竟说什么内外交通多有不便,让她以后不要干预政事,安心在内宫荣养?!
好啊,他们这是用不着自己了,看着皇后怀上了身孕,李崇也致仕了,就把自己晾在一边了是吧?王太后怒火冲天:他们也不想想,要不是自己苦苦支撑,王家能有如今的风光吗?
兴平得知卫仲彦接任了中书令,也是差点憋出一口血来。她筹划了这么久,什么都没等到手,新康什么也不做,竟然就让卫仲彦坐上了相位!看来不把这个不识好歹的杨劭拉下来,她是永没有出头之日了!
她去找太后,挑拨太后继续跟杨劭作对,另一方面开始散播杨劭不敬母后的消息,并在宗室里大肆串联,攻讦新康和卫仲彦把持朝政,又质疑当初杨劭继位的合理性。
杨劭大怒,想下手处置,太后一味拦着,他终于无法再忍受太后的所作所为,跟王颍和王娴商量之后,以养病为名,硬将太后送去了骊山行宫休养。
兴平正等着他出这一招呢!立刻联合宗室诸王声讨杨劭的不孝之行,并商定于中秋之夜宫宴上,当面向杨劭陈情,要他接回太后,认错悔改。
***
中秋夜,新康和卫仲彦都入宫赴宴,只留嘉桐姐弟在家。因萧漠说了会在晚饭后过来陪他们,两人便留在花厅里一边等他,一边下象棋玩。
卫嘉棠大了一岁,也多了些心眼,已经发现师兄和自家阿姐有些不对劲,便一边下棋一边旁敲侧击:“其实师兄何必这么辛苦还跑过来陪我们,我们家这么多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了?”
嘉桐不上套:“那你怎么不跟他说不叫他来?”
“我说了啊,可他非得要来,我要是再推辞,又好像不好客似的。”
嘉桐道:“那你现在还唠叨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