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寇_分卷阅读_480(1 / 4)
他们这些关宁军自诩为天下第一雄兵,但是也只是针对大明其它那些地方官军来说的,这么多年来,他们关宁军和建奴交手,从来都是败多胜少,吃亏多的可以说是老鼻子了,可是于家军却能以少胜多,将十万建奴大军给几乎灭掉,这就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接着于孝天宣称要入京清君侧,朝廷惊慌失措之下,派人给祖大寿传旨,让祖大寿立即领关宁军再次入关勤王。
但是这一次祖大寿坚决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这于家军是人可以干翻的吗?建奴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让关宁军都入关,去了也是白给,估计这次入关就回不来了,关宁军一旦要是完蛋的话,他们这些军将也就失去了所有所持,那么接下来就成了鱼肉,可以任人宰割了。
这次朝廷如此对待于家军,本身就是朝廷不对,现在把人家惹毛了,要入京清君侧,那是你么自己的事情,反正祖大寿是说什么都不肯率军入关勤王。
人家于孝天说的明白,这次入京是要清君侧,又不是要谋朝篡位,这些朝中的大佬,也该为他们自己的作为付出点代价了。
这些文官们整天一个个都拽的跟二五八万一般,看着他们这些武将们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个个怎么都看不惯,要不是他们手中有兵,估摸着早就被朝廷给拉出去剁了。
所以让于孝天去宰几个朝中的大官,也不见得是坏事,总而言之,祖大寿是坚辞不授,以建奴还在对关内虎视眈眈,他无法脱身入关为由,不肯率兵入关。
而吴三桂得知消息,多次派人去找祖大寿哭求,让祖大寿率兵入关,为他父亲吴襄报仇,但是也被祖大寿给断然拒绝了,吴襄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例子,这于家军最好还是别去招惹得好。
不管以后朝中是谁说了算,总是也离不开他们这些人,他们只要坐观风向,以后谁当权,有奶便是娘,总不能少了他们的粮饷吧。
所以祖大寿说什么都不肯率兵入关勤王,而是领兵继续留镇锦州一带,一直在关注着京师的动向。
当祖大寿得知于家军攻克京师,并且占领了京城之后,更是心中大惊,京师的防御能力他是十分清楚的,崇祯初年建奴第一次入关的时候,他随袁崇焕回师入卫,在京城朝阳门外驻防,并且和建奴军交过手。
所以祖大寿对京城防御设施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么一座坚城想要从外部攻克,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京城之中,还有大几万官军驻守,可是于家军却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攻入了城中。
事后虽然有消息说是宣府参将高明虎做了于家军的内应,开了东直门引于家军入城,导致了京城失守,但是同时也有消息说,即便是没有高明虎献降,于家军也不会耽搁多长时间,便可以攻克朝阳门。
这就更说明了于家军的可怕,祖大寿更不愿意这个时候率兵入关,去和于家军过招了,他找来了当初随吴襄在天津卫和于家军交战的兵将,详细的询问了于家军的战力情况以及他们的战术。
另外他还想办法抓了一批试图逃出关外的建奴溃兵,打听有关当事建奴军和于家军决战的事情,从这些兵将口中,他详细的了解到了于家军的厉害,于家军超强的火力输出能力,使得他听罢之后,心中大为震撼。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祖大寿仅从这些兵将和建奴溃兵口中了解的东西,便可以判定于家军的可怕程度,于家军是一支装备及其精良,拥有非常厉害的鸟铳和大量可以野战的大炮的军队,同时他们使用的战术也是以前他所不了解的。
更重要的是于家军兵将各个悍不畏死,对于军纪极为重视,战场上敢于拼命,无鸣金之声,绝不会擅自后退,真正可怕的就是他们这种铁律,一支军队拥有如此好的军纪,就算是给他们用木棒,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更不要说是给他们武装到牙齿了。
祖大寿虽然自诩麾下的关宁军是一支强军,但是也要看跟谁比了,跟建奴比,他还有胆和建奴交手一二,但是当了解了于家军的厉害之后,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和于家军正面抗衡的勇气了。
但是祖大寿也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关宁军孤悬于关外,这时候关外气候极为恶劣,虽然他们也令军户屯田,但是这些年来,所产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吃的,关宁军立足于关外,全靠关内朝廷为他们调拨粮饷度日。
现在朝廷很显然已经被于孝天控制了,于孝天翻手之间,就可以拍死当今圣上,那么关宁军以后失去了朝廷的支援,根本无法在关外支持多长时间,他们以后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给兵将发饷,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九十二章 交权
就在祖大寿为了这件事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于孝天派出的使者却在山海关被守军抓住,这个于家军的使者是一个年轻人,化妆成了一个行脚商人,当被抓住之后,他公开身份,说奉于孝天之命,特来见祖大寿。
山海关守将不敢杀他,但是这时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却听闻消息,非要将这个于孝天的使者杀掉祭奠他的父亲吴襄。
最终在众人的劝解之下,吴三桂只得放弃了杀掉他的想法,山海关守军赶紧派人把这个使者送到了锦州去见祖大寿。
使者到了锦州之后,和祖大寿密谈了一段时间,最终和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军将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不管关内局势如何变化,就算是以后于孝天当权,但是也会继续保障关宁军给养的供应,以前的一切供应,今后都不会变,有了于孝天这个保证之后,祖大寿等关外的军将们,这才放心了下来。
既然于孝天保证了以后不断绝他们的粮饷供应,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和于孝天作对?打是打不过于家军的,那么以后便只能听于孝天的吩咐了,只要于孝天不对他们太过刻薄,让他们日子能过下去,那么朝廷谁来当权,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
于是祖大寿让使者回去告诉于孝天,如果于孝天有诚意的话,就先给他拨二十万两饷银,只要他收到饷银,那么他就保证不会率军入关。
而于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寿提出的这个条件之后,二话不说,便下令调拨二十万两银子,立即将其运往山海关,交给祖大寿使用。
祖大寿看到于孝天这么爽快,于是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当即表态,只要于孝天以后不亏待他们关宁军,那么关宁军绝不会派一兵一卒再入关去找于孝天的麻烦。
这个协议的达成,给于孝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缓冲时间,接下来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对关宁军的忌惮,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势。 ↑返回顶部↑
接着于孝天宣称要入京清君侧,朝廷惊慌失措之下,派人给祖大寿传旨,让祖大寿立即领关宁军再次入关勤王。
但是这一次祖大寿坚决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这于家军是人可以干翻的吗?建奴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让关宁军都入关,去了也是白给,估计这次入关就回不来了,关宁军一旦要是完蛋的话,他们这些军将也就失去了所有所持,那么接下来就成了鱼肉,可以任人宰割了。
这次朝廷如此对待于家军,本身就是朝廷不对,现在把人家惹毛了,要入京清君侧,那是你么自己的事情,反正祖大寿是说什么都不肯率军入关勤王。
人家于孝天说的明白,这次入京是要清君侧,又不是要谋朝篡位,这些朝中的大佬,也该为他们自己的作为付出点代价了。
这些文官们整天一个个都拽的跟二五八万一般,看着他们这些武将们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个个怎么都看不惯,要不是他们手中有兵,估摸着早就被朝廷给拉出去剁了。
所以让于孝天去宰几个朝中的大官,也不见得是坏事,总而言之,祖大寿是坚辞不授,以建奴还在对关内虎视眈眈,他无法脱身入关为由,不肯率兵入关。
而吴三桂得知消息,多次派人去找祖大寿哭求,让祖大寿率兵入关,为他父亲吴襄报仇,但是也被祖大寿给断然拒绝了,吴襄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例子,这于家军最好还是别去招惹得好。
不管以后朝中是谁说了算,总是也离不开他们这些人,他们只要坐观风向,以后谁当权,有奶便是娘,总不能少了他们的粮饷吧。
所以祖大寿说什么都不肯率兵入关勤王,而是领兵继续留镇锦州一带,一直在关注着京师的动向。
当祖大寿得知于家军攻克京师,并且占领了京城之后,更是心中大惊,京师的防御能力他是十分清楚的,崇祯初年建奴第一次入关的时候,他随袁崇焕回师入卫,在京城朝阳门外驻防,并且和建奴军交过手。
所以祖大寿对京城防御设施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么一座坚城想要从外部攻克,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京城之中,还有大几万官军驻守,可是于家军却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攻入了城中。
事后虽然有消息说是宣府参将高明虎做了于家军的内应,开了东直门引于家军入城,导致了京城失守,但是同时也有消息说,即便是没有高明虎献降,于家军也不会耽搁多长时间,便可以攻克朝阳门。
这就更说明了于家军的可怕,祖大寿更不愿意这个时候率兵入关,去和于家军过招了,他找来了当初随吴襄在天津卫和于家军交战的兵将,详细的询问了于家军的战力情况以及他们的战术。
另外他还想办法抓了一批试图逃出关外的建奴溃兵,打听有关当事建奴军和于家军决战的事情,从这些兵将口中,他详细的了解到了于家军的厉害,于家军超强的火力输出能力,使得他听罢之后,心中大为震撼。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祖大寿仅从这些兵将和建奴溃兵口中了解的东西,便可以判定于家军的可怕程度,于家军是一支装备及其精良,拥有非常厉害的鸟铳和大量可以野战的大炮的军队,同时他们使用的战术也是以前他所不了解的。
更重要的是于家军兵将各个悍不畏死,对于军纪极为重视,战场上敢于拼命,无鸣金之声,绝不会擅自后退,真正可怕的就是他们这种铁律,一支军队拥有如此好的军纪,就算是给他们用木棒,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更不要说是给他们武装到牙齿了。
祖大寿虽然自诩麾下的关宁军是一支强军,但是也要看跟谁比了,跟建奴比,他还有胆和建奴交手一二,但是当了解了于家军的厉害之后,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和于家军正面抗衡的勇气了。
但是祖大寿也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关宁军孤悬于关外,这时候关外气候极为恶劣,虽然他们也令军户屯田,但是这些年来,所产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吃的,关宁军立足于关外,全靠关内朝廷为他们调拨粮饷度日。
现在朝廷很显然已经被于孝天控制了,于孝天翻手之间,就可以拍死当今圣上,那么关宁军以后失去了朝廷的支援,根本无法在关外支持多长时间,他们以后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给兵将发饷,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九十二章 交权
就在祖大寿为了这件事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于孝天派出的使者却在山海关被守军抓住,这个于家军的使者是一个年轻人,化妆成了一个行脚商人,当被抓住之后,他公开身份,说奉于孝天之命,特来见祖大寿。
山海关守将不敢杀他,但是这时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却听闻消息,非要将这个于孝天的使者杀掉祭奠他的父亲吴襄。
最终在众人的劝解之下,吴三桂只得放弃了杀掉他的想法,山海关守军赶紧派人把这个使者送到了锦州去见祖大寿。
使者到了锦州之后,和祖大寿密谈了一段时间,最终和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军将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不管关内局势如何变化,就算是以后于孝天当权,但是也会继续保障关宁军给养的供应,以前的一切供应,今后都不会变,有了于孝天这个保证之后,祖大寿等关外的军将们,这才放心了下来。
既然于孝天保证了以后不断绝他们的粮饷供应,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和于孝天作对?打是打不过于家军的,那么以后便只能听于孝天的吩咐了,只要于孝天不对他们太过刻薄,让他们日子能过下去,那么朝廷谁来当权,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
于是祖大寿让使者回去告诉于孝天,如果于孝天有诚意的话,就先给他拨二十万两饷银,只要他收到饷银,那么他就保证不会率军入关。
而于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寿提出的这个条件之后,二话不说,便下令调拨二十万两银子,立即将其运往山海关,交给祖大寿使用。
祖大寿看到于孝天这么爽快,于是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当即表态,只要于孝天以后不亏待他们关宁军,那么关宁军绝不会派一兵一卒再入关去找于孝天的麻烦。
这个协议的达成,给于孝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缓冲时间,接下来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对关宁军的忌惮,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