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之路_分卷阅读_93(1 / 2)
“那就做一个出来。”福临这话是出自真心,想要理由,还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福临根本就没有召见缅甸公主,对使臣的百般推荐忽视到底,理由很充分:凡是来朝拜的女人统统归皇后管,若是太后有兴趣了见见也行,绝对没有皇帝去见的道理。缅甸使臣想尽了办法都没有能够说服他,只好剑走偏锋。他们花了许多银两,探听出皇帝最信任的那个人其实不是太后更不是皇后,而是他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皇帝对摄政王简直是百依百顺,摄政王前一阵身体不好,皇帝甚至将他接进宫里调养,到现在都不舍得送出去。
使臣再次大大破费了一把。多尔衮身边被弄得跟铁桶一样,他的贴身太监也不是这么好收买的。好不容易费了很大的劲,送上了大把银两,人家一个转身,就拿着这些银票送到了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无所谓的笑笑:“既然他们给你,你就收着,发点小财。先吊他们几天再说。”
于是,在贴身太监发了一笔横财后,多尔衮终于愿意纡尊降贵的见一见缅甸的使臣了。他自然不能在宫里找地方,特地回去了一趟摄政王府,福临一时好奇,也和他一起出宫,自己藏在了屏风的后头。
摄政王府可以说是修整得美轮美奂,仅次于皇宫,这也是京城的一座标杆,其他亲王府都必须比摄政王府低一个档次。缅甸使臣一进去连话都不会说了:当初进宫见皇帝的时候,他们紧张得不敢抬头,只记得皇宫的地砖了。而摄政王府的豪华根本超出他们的想象,在他们的眼里,金碧辉煌,一切都是好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多尔衮套着一根杂色都没有的貂皮大衣,端坐在上,斜倚在椅子上,懒懒的抬了抬手,示意他们不要多礼,然后直截了当的问:“你们一再求见本王,何事?”
使臣被他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震了一下,随即想起自己的目的,开始使劲的推销起自家美艳无双的公主来。多尔衮就这么听着,好不容易告一段落后,他才缓缓的开口:“本来呢,本王的年纪也大了,对女色上头也不那么上心。不过你们如此有诚意,本王也不能驳你们的面子,就将你们的公主纳入王府,做个小妾吧。”
不是这样的!使臣快哭了,他家精挑细选的公主是给皇帝的,不是给摄政王的!年轻的皇帝明显比头发都白了的摄政王好多了,跟着皇帝才会有前途啊!
他们小心翼翼的提出反对意见,多尔衮脸一板:“怎么?既然不是赠美于本王,又何必和本王如此絮絮叨叨?”
福临在屏风后面几乎要笑出声,看着使臣一脸囧掉的模样,心情非常舒爽,同时开始盘算:要不要支持吴三桂等人向外扩张呢?翡翠之类的东西,加以雕琢,运到海外,可是非常能赚钱的。他仿佛看到了大把大把雪白的银两在向自己招手,心里飞快的盘算了起来。
第九十七章
今天发红包失败,于是我就查了一下我的余额,结果是负的。。。。。。
看来我是没有办法发红包了,于是再次将正文放在作者有话说里。不过这是最后一次了,再多点编编会有意见的,以后我会时不时的参杂一些有话说的福利滴,就当是共同的红包吧。
其实,我一直很向往一种对外硬对内软的政策。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政策是反的。我希望,有一天我出国的时候,护照上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我也希望,有一天农民们不用为了保护自己的房子而费尽心机;我还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念得起书,每一分救助金都能用在真正需要的人们身上。
好吧,扯远了。至少,在小说里,让我表现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另外,关于侵略,在这篇小说里是不可能避免的事情。福临面对的是日益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满汉冲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矛盾都多。对他来说,要转移国内矛盾,最好以及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对外扩张。否则,治理这么个国家,除了历史上的奴化路子以外,会很艰难。
作者有话要说:缅甸使臣没有完成任务,带着没有被推销出去的公主回国。还好这次福临赏赐的东西不少,让他们心里还有点底,唯独公主哭哭啼啼,知道回去后不会有自己的好日子过。
莽白也有些迷惑:大清的皇帝在闹哪样啊!他早就听说过这个皇帝是个小气的,每次从属国进贡,都不会赏赐很多,一般都比进贡的少一半左右,怎么这次的赏赐居然比他们进贡的还要多出这么一点呢?说是皇帝重视吧,这么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又被他退了回来。莽白将大臣们都凑齐了,商量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大清皇帝是偏向他们的?至于不收美人,或者是因为皇帝是个妻管严?
同时,吴三桂那里也去了一个奇怪的自称姓鲁的生意人,表示他愿意大量收购翡翠,并承担路上的风险,利润三七开,吴三桂负责拿货,他负责销货。吴三桂表示三七开太不划算,拿货风险太大,应该五五开。那人过了几天后回复,双方以四六成交。
吴三桂其实也是心里有数。三藩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皇帝明显想撤藩了。可是,他们在大清入关的时候,的确是出了力气的,此时撤藩,会让皇帝落下一个“不仁慈不感恩”的恶名。有时候,吴三桂甚至怀疑,皇帝那天下闻名的节约是不是在为减少三藩军费开支而故意做出来的。他跑去攻打缅甸,朝廷的放纵就可见一斑,皇帝是希望他将精力放到外面去,别在国内惹事。现在这个姓鲁的明显是皇帝的人,除了朝廷,谁还能这么正大光明的走海路做生意,更何况姓鲁的将身上的腰牌“不小心”的露出来给他看到过。
所以,听话吧。长久以来,吴三桂就有个想法,想要自己做皇帝,可他在民间的口碑实在是太臭,造反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次攻打缅甸反而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若是外扩呢?自己打下一个地盘,自己做皇帝,不是更好?
于是,他与耿尚两人秘密的商议一番,三人决定,将势力外扩,打下缅甸,裂土自立为王。
福临这里,因为缅甸来贡,而朝廷却无动于衷一事,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压力。福临从来没有严格控制过民间的言论,一时间谣言四起,特别以江南学子为首,都是说朝廷没有容人之量,在国际事务上有失风范什么的。有的人甚至将郑和下西洋时做到的一些事情编写成说书,表示当年的那种宽宏大量才是大国风范,至于现在嘛,呵呵呵......
尘嚣四起,福临却仿佛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带着摄政王,奉太后去祭拜太庙了。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皇帝还命人卷起四面车帘,与群众挥手致意。
正在此时,一头通体雪白的鹿没头没脑的撞了上来,群众一片哗然,御驾停住,禁军护卫们连忙包围了上去,小鹿东闯西撞,最终没有逃脱被擒住的命运,被捆住四蹄,献了上来。
廖侠带头跪倒在地,高声呼道:“此乃大吉之兆!天佑大清,天佑皇上!”
众人黑压压的跪了一片,跟着他高呼:“天佑大清,天佑皇上!”
在祭拜太庙的时候出现此等大吉之事,必须要全天下赞颂。大学士孙廷铨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写出来,带动了天下学子们的歌颂之风。借着这件事,福临宣布大赦天下,顺便再加恩科。
谁还记得缅甸是神马玩意?至于泱泱大国的风范,那是神马东东?全民话题立刻转移到恩科上面去了。开恩科好啊,开恩科简直是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顺便又让有适龄姑娘的人家稳了下来,准备结果出来后眼疾手快的捞好女婿。至于缅甸的话题,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现在的话题是那只生了白化病的小鹿。 ↑返回顶部↑
福临根本就没有召见缅甸公主,对使臣的百般推荐忽视到底,理由很充分:凡是来朝拜的女人统统归皇后管,若是太后有兴趣了见见也行,绝对没有皇帝去见的道理。缅甸使臣想尽了办法都没有能够说服他,只好剑走偏锋。他们花了许多银两,探听出皇帝最信任的那个人其实不是太后更不是皇后,而是他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皇帝对摄政王简直是百依百顺,摄政王前一阵身体不好,皇帝甚至将他接进宫里调养,到现在都不舍得送出去。
使臣再次大大破费了一把。多尔衮身边被弄得跟铁桶一样,他的贴身太监也不是这么好收买的。好不容易费了很大的劲,送上了大把银两,人家一个转身,就拿着这些银票送到了多尔衮面前。
多尔衮无所谓的笑笑:“既然他们给你,你就收着,发点小财。先吊他们几天再说。”
于是,在贴身太监发了一笔横财后,多尔衮终于愿意纡尊降贵的见一见缅甸的使臣了。他自然不能在宫里找地方,特地回去了一趟摄政王府,福临一时好奇,也和他一起出宫,自己藏在了屏风的后头。
摄政王府可以说是修整得美轮美奂,仅次于皇宫,这也是京城的一座标杆,其他亲王府都必须比摄政王府低一个档次。缅甸使臣一进去连话都不会说了:当初进宫见皇帝的时候,他们紧张得不敢抬头,只记得皇宫的地砖了。而摄政王府的豪华根本超出他们的想象,在他们的眼里,金碧辉煌,一切都是好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多尔衮套着一根杂色都没有的貂皮大衣,端坐在上,斜倚在椅子上,懒懒的抬了抬手,示意他们不要多礼,然后直截了当的问:“你们一再求见本王,何事?”
使臣被他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震了一下,随即想起自己的目的,开始使劲的推销起自家美艳无双的公主来。多尔衮就这么听着,好不容易告一段落后,他才缓缓的开口:“本来呢,本王的年纪也大了,对女色上头也不那么上心。不过你们如此有诚意,本王也不能驳你们的面子,就将你们的公主纳入王府,做个小妾吧。”
不是这样的!使臣快哭了,他家精挑细选的公主是给皇帝的,不是给摄政王的!年轻的皇帝明显比头发都白了的摄政王好多了,跟着皇帝才会有前途啊!
他们小心翼翼的提出反对意见,多尔衮脸一板:“怎么?既然不是赠美于本王,又何必和本王如此絮絮叨叨?”
福临在屏风后面几乎要笑出声,看着使臣一脸囧掉的模样,心情非常舒爽,同时开始盘算:要不要支持吴三桂等人向外扩张呢?翡翠之类的东西,加以雕琢,运到海外,可是非常能赚钱的。他仿佛看到了大把大把雪白的银两在向自己招手,心里飞快的盘算了起来。
第九十七章
今天发红包失败,于是我就查了一下我的余额,结果是负的。。。。。。
看来我是没有办法发红包了,于是再次将正文放在作者有话说里。不过这是最后一次了,再多点编编会有意见的,以后我会时不时的参杂一些有话说的福利滴,就当是共同的红包吧。
其实,我一直很向往一种对外硬对内软的政策。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政策是反的。我希望,有一天我出国的时候,护照上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我也希望,有一天农民们不用为了保护自己的房子而费尽心机;我还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念得起书,每一分救助金都能用在真正需要的人们身上。
好吧,扯远了。至少,在小说里,让我表现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另外,关于侵略,在这篇小说里是不可能避免的事情。福临面对的是日益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满汉冲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矛盾都多。对他来说,要转移国内矛盾,最好以及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对外扩张。否则,治理这么个国家,除了历史上的奴化路子以外,会很艰难。
作者有话要说:缅甸使臣没有完成任务,带着没有被推销出去的公主回国。还好这次福临赏赐的东西不少,让他们心里还有点底,唯独公主哭哭啼啼,知道回去后不会有自己的好日子过。
莽白也有些迷惑:大清的皇帝在闹哪样啊!他早就听说过这个皇帝是个小气的,每次从属国进贡,都不会赏赐很多,一般都比进贡的少一半左右,怎么这次的赏赐居然比他们进贡的还要多出这么一点呢?说是皇帝重视吧,这么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又被他退了回来。莽白将大臣们都凑齐了,商量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大清皇帝是偏向他们的?至于不收美人,或者是因为皇帝是个妻管严?
同时,吴三桂那里也去了一个奇怪的自称姓鲁的生意人,表示他愿意大量收购翡翠,并承担路上的风险,利润三七开,吴三桂负责拿货,他负责销货。吴三桂表示三七开太不划算,拿货风险太大,应该五五开。那人过了几天后回复,双方以四六成交。
吴三桂其实也是心里有数。三藩对于大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皇帝明显想撤藩了。可是,他们在大清入关的时候,的确是出了力气的,此时撤藩,会让皇帝落下一个“不仁慈不感恩”的恶名。有时候,吴三桂甚至怀疑,皇帝那天下闻名的节约是不是在为减少三藩军费开支而故意做出来的。他跑去攻打缅甸,朝廷的放纵就可见一斑,皇帝是希望他将精力放到外面去,别在国内惹事。现在这个姓鲁的明显是皇帝的人,除了朝廷,谁还能这么正大光明的走海路做生意,更何况姓鲁的将身上的腰牌“不小心”的露出来给他看到过。
所以,听话吧。长久以来,吴三桂就有个想法,想要自己做皇帝,可他在民间的口碑实在是太臭,造反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次攻打缅甸反而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若是外扩呢?自己打下一个地盘,自己做皇帝,不是更好?
于是,他与耿尚两人秘密的商议一番,三人决定,将势力外扩,打下缅甸,裂土自立为王。
福临这里,因为缅甸来贡,而朝廷却无动于衷一事,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压力。福临从来没有严格控制过民间的言论,一时间谣言四起,特别以江南学子为首,都是说朝廷没有容人之量,在国际事务上有失风范什么的。有的人甚至将郑和下西洋时做到的一些事情编写成说书,表示当年的那种宽宏大量才是大国风范,至于现在嘛,呵呵呵......
尘嚣四起,福临却仿佛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带着摄政王,奉太后去祭拜太庙了。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皇帝还命人卷起四面车帘,与群众挥手致意。
正在此时,一头通体雪白的鹿没头没脑的撞了上来,群众一片哗然,御驾停住,禁军护卫们连忙包围了上去,小鹿东闯西撞,最终没有逃脱被擒住的命运,被捆住四蹄,献了上来。
廖侠带头跪倒在地,高声呼道:“此乃大吉之兆!天佑大清,天佑皇上!”
众人黑压压的跪了一片,跟着他高呼:“天佑大清,天佑皇上!”
在祭拜太庙的时候出现此等大吉之事,必须要全天下赞颂。大学士孙廷铨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写出来,带动了天下学子们的歌颂之风。借着这件事,福临宣布大赦天下,顺便再加恩科。
谁还记得缅甸是神马玩意?至于泱泱大国的风范,那是神马东东?全民话题立刻转移到恩科上面去了。开恩科好啊,开恩科简直是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顺便又让有适龄姑娘的人家稳了下来,准备结果出来后眼疾手快的捞好女婿。至于缅甸的话题,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现在的话题是那只生了白化病的小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