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当国_分卷阅读_207(3 / 3)
所谓的时机并不单单是指汉口内部又一时的动乱,既然有了这种动乱,那便充分证明了汉口叛军内部已经失去了坚守的希望。换言之,汉口的情况已经板上钉钉,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之八九还会越来越糟糕。既然敌人已经没有任何威胁,那也没必要急着现在来结束战争。
同样在这段时间,江西、陕西两省对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的处境感到很是紧张。
他们虽然一直都很希望曹锟应该再继续坚持一段时间,又或者国内的局势可以更加明朗一些,好让他们这些周边的军阀可以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做出决定。可事实上他们也很清楚,曹锟在汉口起事到今天,绝对可以算是竭尽所能了。只是身为军阀的他们,从始至终不是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因此哪怕明知道汉口局势越来越不妙,战况越来越不景气,但他们仍然是持着观望的态度。
无论是李纯、陈树藩,从他们的立场上来看,参加这次北洋内部的大洗牌运动是十分有风险的。在陕西省内有许多不同的胜利,不管这些势力有多大、有多小,但终归是一种隐患,对于陈树藩来说,如果过早的表明态度,则很有可能就激起了省内的分化。要知道在陕西省内可是还有陆建章在虎视眈眈。
江西省的情况亦然,李纯不是没野心,也不是没胆量。只是他捉摸不透坐镇江苏的冯国璋到底是什么态度,不管是对帝制,还是对这次湖北的大决战,这位北洋宿老从始至终都没有表态,就彷佛压根不知道这些事情一样。
李纯虽然不是唯冯国璋马首是瞻,但一则冯国璋是他的老上司,二则自己名义上也是冯国璋的亲信,三则冯国璋的大军坐镇江苏不明态度,真要弄出什么差池来,只怕冯国璋沿江而上,立刻就把自己给清理门户了。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的局势只有那些浅显的人才觉得很明朗,无非是北洋内部的矛盾,再加上北洋与南方革命党的矛盾,基层民众则是帝制与共和、皇帝与民主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实际上很多事情都隐藏在帷幕的背后,投机者们一直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立场,护国军和中华革命党叫嚣的厉害,但论起实力而言却根本插足不了北洋军阀的战争,更别说趁人之危,唯一能做的也仅仅是隔岸观火,希望能坐收渔翁之利。
如今国内的声势闹得很大,但真正起到实质作用的却很少,无非就是革命党趁机到处制造舆论,搞一些暗杀行动、背后破坏、煽动游行示威罢了。
所以对于李纯和陈树藩来说,他们迟迟不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任谁都没想到,在国内如此风声四起的境况之下,袁世凯一个半只脚都踏进棺材的人居然还能死撑着局面。或许早先国内先行接受了帝制,那会儿让袁世凯稍微站稳了脚跟,这才使得今时今日不肯松手。
整个湖北、江西、陕西乃至华南诸省的局势,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怪圈。
只有真正能看透局势的人才明白,整个中国内部的斗争事实上是陷入一种僵持状态。
这样的局势一直持续到八月上旬,纵然护国军以及各省军阀都很清楚,如果不能想到办法来解决目前的困境,迟早会让中央近卫军一枝独大。可即便这些军阀势力都清楚这一点,可偏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联系在一起。护国军是几个西南省的军阀联合,但内部矛盾从一开始就层出不穷。北洋军阀自然不可能跟护国军走到一块,而此次北洋内部的混乱本身也很复杂,绝不是支持帝制、反对帝制这么简单。
北洋军阀与南方军阀才是真正立场上的死敌,像曹锟这样企图与护国军建立联络的人,要么是玩火自焚,要么是自以为很聪明可以借力打力。但做为老派的军阀而言,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一码不归一码。利益不同,立场也不同,自然走不到一块。
第120章,突然南下
直到九月初,江西、陕西两省的情况越来越不明朗。
对于汉口的失陷,这些地方军阀的表现自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到底有多么不同,他们都认为曹锟的失败意味着自己不再可能浑水摸鱼。早先积极经营的那一切,以及暗中给予曹锟的援助,到今天全部都化为了泡影。
李纯算是痛定思痛,他不仅提供了许多军事物资到汉口,甚至还派遣了几艘快艇到长江去支援曹锟,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暗中所为,但是以袁肃和北方中央政府的眼光,根本不难看破这一点。他现在最烦心的事情还不是失去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也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恰恰是该怎么向上面交代。
这一点必然将成为他以及整个江西省立场上的决定点。
如果要把事情坚持闹下去,那必然要遭到中央近卫军的敌视。有可能中央近卫军下一步的行动那就是扫平江西。李纯在这件事上多多少少还是有所觉悟,袁肃在河南干的那几件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这个毛头小子赶上了北洋政府难得一遇的大分裂,趁机站出来打着中央的旗号排除异己,尤其是铲除那些老一辈的将领,将所谓的少壮派扶植到主流地位。
更可恨的还是袁肃偏偏还是完成这些事情。如今放眼整个中央政府,就只有袁肃一个人掌握着北洋最精锐的部队,也控制着国家级的财政资助,简直是让人看傻了眼。
李纯当然也很清楚,汉口最终的失败并不全怪责在曹锟身上,要说曹锟把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的旗号从年初撑到现在,已经很是不容易了。他也明白,自己迟迟不肯出兵,以及陕西那边同样一直摆出一副摇摆不定的态度,这才是汉口失败的关键原因。
他并非不愿意出兵,又或者说是犹豫不定,事实上早在一切盘算之初,自己就已经有了一些决定,那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兵。当然,要说是坐收渔翁之利也不是不可以,把重担和责任都推卸到西边,由曹锟、陈树藩、陈宦这些人担着最好。
江西与湖北的地理影响几乎相差无几,并不像陕西那边还有得守。
一旦真的把立场置于死地,后果是不堪设想。在李纯眼里,他一直把冯国璋当老大哥,可冯国璋到底是什么立场任谁都不清楚。他自然希望能策动冯国璋加入这次反帝制的事件,毕竟早先冯国璋也是很明显表达出反帝的意愿。
可不管他怎么旁敲侧击,也不管究竟派去了多少人联络,冯国璋始终都不肯表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万一他站错了队,又或者冯国璋倒打一耙,那岂不是真的万劫不复?
就在这天早上,李纯还没有起床,卧室的房门就被侍从官敲响。
他挣扎着爬起身来,整个人的精神状况很不好,无精打采的向门外问道:“什么事?”
侍从官的声音有几分急促说道:“将军大人,湖北来电,曹锟已经被捕。” ↑返回顶部↑
同样在这段时间,江西、陕西两省对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的处境感到很是紧张。
他们虽然一直都很希望曹锟应该再继续坚持一段时间,又或者国内的局势可以更加明朗一些,好让他们这些周边的军阀可以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做出决定。可事实上他们也很清楚,曹锟在汉口起事到今天,绝对可以算是竭尽所能了。只是身为军阀的他们,从始至终不是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因此哪怕明知道汉口局势越来越不妙,战况越来越不景气,但他们仍然是持着观望的态度。
无论是李纯、陈树藩,从他们的立场上来看,参加这次北洋内部的大洗牌运动是十分有风险的。在陕西省内有许多不同的胜利,不管这些势力有多大、有多小,但终归是一种隐患,对于陈树藩来说,如果过早的表明态度,则很有可能就激起了省内的分化。要知道在陕西省内可是还有陆建章在虎视眈眈。
江西省的情况亦然,李纯不是没野心,也不是没胆量。只是他捉摸不透坐镇江苏的冯国璋到底是什么态度,不管是对帝制,还是对这次湖北的大决战,这位北洋宿老从始至终都没有表态,就彷佛压根不知道这些事情一样。
李纯虽然不是唯冯国璋马首是瞻,但一则冯国璋是他的老上司,二则自己名义上也是冯国璋的亲信,三则冯国璋的大军坐镇江苏不明态度,真要弄出什么差池来,只怕冯国璋沿江而上,立刻就把自己给清理门户了。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的局势只有那些浅显的人才觉得很明朗,无非是北洋内部的矛盾,再加上北洋与南方革命党的矛盾,基层民众则是帝制与共和、皇帝与民主之间的种种矛盾。但实际上很多事情都隐藏在帷幕的背后,投机者们一直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立场,护国军和中华革命党叫嚣的厉害,但论起实力而言却根本插足不了北洋军阀的战争,更别说趁人之危,唯一能做的也仅仅是隔岸观火,希望能坐收渔翁之利。
如今国内的声势闹得很大,但真正起到实质作用的却很少,无非就是革命党趁机到处制造舆论,搞一些暗杀行动、背后破坏、煽动游行示威罢了。
所以对于李纯和陈树藩来说,他们迟迟不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任谁都没想到,在国内如此风声四起的境况之下,袁世凯一个半只脚都踏进棺材的人居然还能死撑着局面。或许早先国内先行接受了帝制,那会儿让袁世凯稍微站稳了脚跟,这才使得今时今日不肯松手。
整个湖北、江西、陕西乃至华南诸省的局势,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怪圈。
只有真正能看透局势的人才明白,整个中国内部的斗争事实上是陷入一种僵持状态。
这样的局势一直持续到八月上旬,纵然护国军以及各省军阀都很清楚,如果不能想到办法来解决目前的困境,迟早会让中央近卫军一枝独大。可即便这些军阀势力都清楚这一点,可偏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联系在一起。护国军是几个西南省的军阀联合,但内部矛盾从一开始就层出不穷。北洋军阀自然不可能跟护国军走到一块,而此次北洋内部的混乱本身也很复杂,绝不是支持帝制、反对帝制这么简单。
北洋军阀与南方军阀才是真正立场上的死敌,像曹锟这样企图与护国军建立联络的人,要么是玩火自焚,要么是自以为很聪明可以借力打力。但做为老派的军阀而言,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一码不归一码。利益不同,立场也不同,自然走不到一块。
第120章,突然南下
直到九月初,江西、陕西两省的情况越来越不明朗。
对于汉口的失陷,这些地方军阀的表现自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到底有多么不同,他们都认为曹锟的失败意味着自己不再可能浑水摸鱼。早先积极经营的那一切,以及暗中给予曹锟的援助,到今天全部都化为了泡影。
李纯算是痛定思痛,他不仅提供了许多军事物资到汉口,甚至还派遣了几艘快艇到长江去支援曹锟,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暗中所为,但是以袁肃和北方中央政府的眼光,根本不难看破这一点。他现在最烦心的事情还不是失去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也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恰恰是该怎么向上面交代。
这一点必然将成为他以及整个江西省立场上的决定点。
如果要把事情坚持闹下去,那必然要遭到中央近卫军的敌视。有可能中央近卫军下一步的行动那就是扫平江西。李纯在这件事上多多少少还是有所觉悟,袁肃在河南干的那几件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这个毛头小子赶上了北洋政府难得一遇的大分裂,趁机站出来打着中央的旗号排除异己,尤其是铲除那些老一辈的将领,将所谓的少壮派扶植到主流地位。
更可恨的还是袁肃偏偏还是完成这些事情。如今放眼整个中央政府,就只有袁肃一个人掌握着北洋最精锐的部队,也控制着国家级的财政资助,简直是让人看傻了眼。
李纯当然也很清楚,汉口最终的失败并不全怪责在曹锟身上,要说曹锟把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的旗号从年初撑到现在,已经很是不容易了。他也明白,自己迟迟不肯出兵,以及陕西那边同样一直摆出一副摇摆不定的态度,这才是汉口失败的关键原因。
他并非不愿意出兵,又或者说是犹豫不定,事实上早在一切盘算之初,自己就已经有了一些决定,那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兵。当然,要说是坐收渔翁之利也不是不可以,把重担和责任都推卸到西边,由曹锟、陈树藩、陈宦这些人担着最好。
江西与湖北的地理影响几乎相差无几,并不像陕西那边还有得守。
一旦真的把立场置于死地,后果是不堪设想。在李纯眼里,他一直把冯国璋当老大哥,可冯国璋到底是什么立场任谁都不清楚。他自然希望能策动冯国璋加入这次反帝制的事件,毕竟早先冯国璋也是很明显表达出反帝的意愿。
可不管他怎么旁敲侧击,也不管究竟派去了多少人联络,冯国璋始终都不肯表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万一他站错了队,又或者冯国璋倒打一耙,那岂不是真的万劫不复?
就在这天早上,李纯还没有起床,卧室的房门就被侍从官敲响。
他挣扎着爬起身来,整个人的精神状况很不好,无精打采的向门外问道:“什么事?”
侍从官的声音有几分急促说道:“将军大人,湖北来电,曹锟已经被捕。” ↑返回顶部↑